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戲劇文化>歌仔戲的由來 - 閩南地方戲劇劇中

歌仔戲的由來 - 閩南地方戲劇劇中

占星站 人氣:1.96W

歌仔戲是閩南傳統中,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戲曲,特別是在閩南地區的各個城市,都會有不一樣的版本的歌仔戲,但是最傳統的還是屬台灣本土。不管是從粧容,唱詞和佈景上來看,都非常自然,深受人們喜愛。

閩南地方戲劇劇中,歌仔戲的由來

可能感興趣》》台灣土生土長的劇中“歌仔戲”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台灣本土的漢族傳統戲曲之一,根據《台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

《台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弦,自拉自唱,以自遣興。所唱歌詞,每節四句,每句七字,句腳押韻,而不相聯,雖與普通山歌無異,但是引吭高歌,別有韻味,是即為七字調也。後,歌仔助將山歌改編為有劇情之歌詞,傳授門下,試為演出,博得佳評,遂有人出而組織劇團,名之曰:‘歌仔戲’”。

此外,《宜蘭縣誌-人民志-禮俗篇》謂:“歌仔戲原系宜蘭地方一種民謠曲調,距今六十年前,有員山結頭份人名阿助者,傳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樂曲,每日農作之餘,輒提大殼弦,自彈自唱,深得鄰人讚賞。好事者勸其把民謠演變為戲劇,初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時以大殼弦、月琴、簫、笛等伴奏,並有對白,當時號稱‘歌仔戲’。”

不過,歌仔助的説法只是文獻史料的記載,其實一種戲曲的醖釀與形成應該是集體創作、累積的成果。根據調查,在歌仔助之前,可能還有貓仔源和陳高犁等人;而與歌仔助同時代之藝人,至少還有林莊泰、陳阿如、楊順枝、簡四勻與鱸鰻帥等人。歌仔助只是當時本地歌仔着名藝人而已。

歌仔戲起源迄今約有百餘年曆史,相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地區的“歌仔”(錦歌),結合車鼓小戲之身段與地方歌謠小調發展而成。“歌仔”原為説唱藝術,自明代以降即流傳於漳州地區,錦歌為每首四句的民間小調(以七言或五言為一句),原先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謠,後來才發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調。“車鼓”則屬歌舞小戲,盛行於福建民間,隨着移民的播遷,歌仔音樂與車鼓小戲乃傳入台灣。當時泉州移民聚集地區如艋舺、鹿港及台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蘭陽平原約有百分之九十三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傳的“歌仔”與“車鼓”,便在宜蘭融合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場清唱形式,而後加上腳色扮演和車鼓的動作,形成稍具戲曲雛形的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埕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故稱為“落地掃”;當時所有演員均為業餘男性演員,不着戲服,且無裝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員出場沿表演區四周走台步,並提綱契領演唱劇情作為開場。當時演出之劇目僅有《山伯英台》、《什細記》、《呂蒙正》及《陳三五娘》四出。“本地歌仔”為歌仔戲最原始的演出型態,後來又吸收、融合其它劇種的菁華,並且穿着戲服粉墨登場,形成所謂“歌仔戲”。

TAG標籤:#由來 #閩南 #戲劇 #歌仔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