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民間故事>臘肉的由來 - 春節必備的美食故事

臘肉的由來 - 春節必備的美食故事

占星站 人氣:3.13W

現如今十二月也快過完了,那春節還會遠嗎?既然春節快到了那麼就少不了有的人已經開始在備年貨了,説到年貨有一樣美食一定是少不了,什麼呢當然是臘肉,在中國傳統節日故事裏臘肉的由來你們知道麼?不知道的話就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春節必備的美食故事,臘肉的由來

臘肉是中國民間喜愛的傳統美食,也是人們相互饋贈的佳品,在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相傳在上古夏朝時,人們於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而十二月叫臘月。臘肉,就是在冬天將肉類以鹽漬經風乾或薰乾製成而得名。寒冬臘月,以“家”為社會組成細胞的中國人都會圍坐在爐前燈下,吃臘肉,放爆竹,辭舊迎新。臘肉以及各類醃臘製品的美味,慢慢就融入了“家”的元素,家的幸福。

早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脯”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學生也用成束乾肉贈給老師作為學費或聘禮,這種乾肉稱為“束脩”(束脩:指10條臘肉)。自宋代以後臘肉已經成為宮庭貢品和老百姓春節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所以民間有“北方吃餃子,南方吃臘肉”一説。

據有關資料記載,在春秋戰國之前,湖南是一個屬江南百越民族分支——揚越人居住的地區。在長沙的戰國墓中,出土了牛、羊、豬、雞的遺骸,還出土有肉脯(即今日之臘肉),這説明臘肉是當時人們的一種主要副食品。至今煙燻臘肉已成為湖南飲食習俗中的一大特色,享負盛名。

另有史料記載:“越人風乾(肉)而後薰”。除上面所提到的畜牧和採集品等副食外,楚越人也喜歡捕獲獵物,如野兔、野豬、野雞,這些捕獵所得的野味,往往一次性吃不完,需要儲存,先人為防止其他動物偷吃,就把肉掛在高處,成風乾。

臘肉是湖南、四川、廣東等地區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並經湖湘兒女遊歷中原,而走出三湘四水,美味傳播四方。著名作家梁實秋説湖南的臘肉最出名,此言不虛。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的楚地(湖南)臘肉招待過他。

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湖南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讚不絕口。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醃入缸中。

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乾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燻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薰幹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薰幹。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製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裏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醃製,薰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託鄉下親友薰上幾塊。

現代社會,大家吃臘肉,還要講究健康放心,傳統的臘肉煙燻火烤,雖然味道過癮,但因為煙火直接炙烤,許多不利健康因子附着在臘肉上,而且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不好的豬肉加工成臘肉,給市民健康帶來影響。唐人神肉製品,選用安全放心的唐人神鮮肉,通過獨創的無煙薰工藝,既保留了傳統風味,又有效剔除了不利健康因子,出品上好的唐人神臘肉及醃臘製品,為一家團聚奉送美味,增添幸福。

上世紀的1912年,以關遂昌等人為代表,對臘味的加工製作有了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他們以杉木為支架,以竹笏扎搭五、六米高的曬棚,頂部蓋上松樹皮,四周無遮擋,以便通風,避免太陽直接曬射。白天在涼棚晾曬,晚上五更天將臘味從棚裏晾出露天外“打冷風”,至日出後又將臘味收回涼棚,反覆晾曬直至臘味風乾至成品。

經過不斷積累經驗,終於創造出別具一格、風味獨特的臘味。由於品質獨特,濃香可口,回味無窮,一時間,臘味聲名遠揚。至上世紀三十年代,老字號“遂昌號”臘味已經遠銷香港和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現在的臘味品種更為豐富,有臘肉、臘腸、臘狗、臘鴨、臘雞、臘蛋等品種,一般選用農家飼養了200天到250天以上的生豬、鴨和雞,選用農家野外飼養的雞、鴨,約重3市斤左右,臘狗則選用5-7市斤左右的小狗。

結束語】臘肉雖説是簡單的美食,但臘味的品質與季節的選擇有密切的關聯,如果選擇不對那就影響其口味,最好的臘肉是每年利用寒露節至小寒節之間的秋冬季進行生產,那時候的臘肉味道最正。提前或超出此時間生產出來的臘味,就會失去臘味獨有的風味。

TAG標籤:#由來 #臘肉 #美食 #春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