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彝族“指尖上的藝術文化”煙盒舞

彝族“指尖上的藝術文化”煙盒舞

占星站 人氣:1.48W

彝族的煙盒舞又被我們稱為“跳弦”,是雲南彝族等地的一種羣眾性民間舞蹈。隨着時代的變遷,煙盒舞的人文環境也慢慢的發展了變化,傳統的“吃火草煙”的習俗也已經消失。那麼,大家對於彝族的煙盒舞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彝族“指尖上的藝術文化”煙盒舞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
  “煙盒舞”是一種傳統的民族舞蹈。它的來源傳説不一,較為普遍的的説法是彝族人民為了獵取野獸,往往披着獸皮混到獸羣中間。後來漸漸把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發展成為舞蹈,於是形成了“三步弦”。另一種説法,認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總之,這都説明“煙盒舞”產生於彝族人民的勞動鬥爭生活。另外據説煙盒舞開始並沒有道具,但因節奏不統一而跳不整齊就以拍手統一節奏,後來有人用裝黃煙的煙盒彈着玩,發出悦耳的聲響,於是就用彈煙盒代替拍手。經過世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成為今天的“煙盒舞”。

煙盒舞的鮮明特色
  一、彝族煙盒舞包括正弦和雜弦兩部分,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風格和多種流派,舞蹈套路多220套,目前僅蒐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雜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和羣舞等,舞者手持舊時盛火草煙的圓形木製煙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彈擊盒底擊節作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二、煙盒舞的圖形變化也很有特色,除一般的圈舞外,有豐富多彩的穿花圖形變化和組合。有6人穿花、4人穿花、3人穿花、2人穿花等,舞蹈和圖形變化配合巧妙和諧,成為煙盒舞風格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煙盒舞與彝族生活有密切的關係。舞蹈中的“鬥蹄殼”,明顯地摹仿動物鬥蹄子而來;“踩谷種”、“踩茨菇”等,則為反映農耕的舞蹈;“正弦”是由挑秧走路和上山下山的動作變化而來。據説,開始跳時沒有煙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後來,當人們吸煙時,發覺手指彈煙盒,能發出“呱、呱”之聲,既可統一舞蹈節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熱烈氣氛。於是彈起煙盒起舞一直流傳至今。

四、石屏彝族煙盒舞個性鮮明,技巧多樣,着名的技巧動作有“仙人搭橋”、“螞蟻搬家”、“倒掛金鈎”等。這種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動作流暢瀟灑,極富藝術感染力,深受羣眾喜愛,傳播範圍遍及城鄉,現已發展成為集歌、舞、樂、競技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蹈藝術。

煙盒舞作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個舞種,以獨特的舞蹈語彙展現了彝族文化中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領域均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與此同時,煙盒舞同彝族民歌一樣,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廣為當地各族羣眾喜愛,成為民族間加強團結、增進友誼的平台。2006年5月20日,彝族煙盒舞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TAG標籤:#煙盒 #藝術 #彝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