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占星站 人氣:2.74W

山東素來有着“齊魯之邦,禮儀之鄉”的美稱,山東文化源遠流長,代代傳承。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山東的民俗風情多種多樣,經久不息。在這片土地上,山東民俗文化得以傳承。那麼,你知道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嗎?接下來,跟着小編來看看吧!

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山東濟南被稱為“麪塑之都”,在濟南工藝美術中,麪塑成為最具地域特色的一個種類。濟南的麪塑色彩鮮明,手法細膩,應用手指的捻、揉、搓,再配以刀、篦、針的搓、切、點製成的人物形象,衣飾容貌逼真傳神,特別是對中國古裝戲劇人物的塑造尤為專業。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現代麪塑的發祥地就是山東,代表人物是董風歧,尤其擅長人物像。“麪塑的最高極限就是微塑,董風歧的人物微塑最小的只有一釐米高。”

説起叫響全國的山東民俗,不得不提到剪紙藝術。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任意剪出各種造型,其中的想象力讓人驚訝。據瞭解,山東剪紙以範祚信和欒月英較為有名。山東的剪紙風格簡練明快,地域文化性強,技巧性和想象力在全國都是很高的。“剪紙最初是用來當作窗花,後來才演變成一種藝術形式。”劉館長説,“山東的剪紙歷史悠久,從發明造紙之後就逐漸出現了。”

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後來,隨着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濰坊風箏主要有3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不斷花樣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譽。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固定舉辦地。濟南市民俗藝術館劉學斌館長介紹,山東民俗中,泥塑、皮影、烙畫、微雕和臉譜等山東民俗即使在全國也是叫得響的。

“膠州秧歌”發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在山東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膠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彎”、“扭斷腰”等名,建國後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別,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範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24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有一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一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傘頭”。傘頭必須具有眼明手快、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順口溜或説些吉祥話,語言必須風趣幽默。

山東的民俗文化都有哪些? 第2張

千佛山廟會
  每年夏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濟南的老百姓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到山腰興國禪寺間一公里多的山路兩旁,有固定和流動攤位1000多個,經營日用百貨、土特產、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來自省內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祭海
  “祭海”是山東沿海地區的漁民在出海時祈求神祗保佑的典祭活動。青島、煙台、威海地區沿海漁民歷來有祭海的習俗,他們多在海邊立龍王廟,並尊龍王敖廣為“海神”。

青島即墨周戈莊的祭海活動相傳源於明末。清明節前,春汛來臨,氣候轉暖,漁民在出海前要選一個黃道吉日到龍王廟祭神,祈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海上平安。

改革開放以後,漁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漁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祭海不再是一種迷信的祭典活動,而是作為一種風俗沿襲至今;祭海的形式、內容也由單純的祭神變成了歡送漁民出海、預祝漁業豐收的盛大節日——“上網節”。

TAG標籤:#民俗文化 #山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