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命理>姓氏名人>南陽魯陽人、通曉陰陽地理 - 樊英簡介

南陽魯陽人、通曉陰陽地理 - 樊英簡介

占星站 人氣:1.71W

解讀百家姓樊姓名人。樊英人物簡介,南陽魯陽人、通曉陰陽地理。樊姓人口221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其中着名人物有西漢大將軍、左丞相樊噲、唐代巾幗英雄樊梨花。

樊英簡介 南陽魯陽人、通曉陰陽地理

樊姓名人:樊英

樊英,東漢安、順帝時期易學家、術數名家,字季齊,南陽魯陽(今平頂山魯山縣)人。幼年到三輔(今陝西西安周圍地區)學習《親氏易》,後隱居於壺山。樊英着有《易章句》世稱樊氏學説,在學術上有比較廣泛的影響,後來身為一個縣令就名動朝廷的陳寔,少年時也跟隨過樊英學習(“英着《易章句》,世名樊氏學,以圖緯教授。潁川陳寔,少從英遊”)[1]。潁川陳宜是樊英學派的繼承人,傳播和發展了樊氏學説。樊英長期隱居,收徒講學。習京氏易學,兼明五經,又善風角,星算,河洛七緯,推步災異。着《易章句》,今不傳。是淵博的儒生,即所謂的大學問家,這一點無可置疑。《後漢書》記載樊英先生從小就在三輔受業,通曉《五經》,尤其對《易經》尤為精通,乃是當世的權威性人物。又傳其曾為易學着作《易緯稽覽圖》、《易緯辨終備》作過傳注。

主要事蹟

樊英先生是東漢末年的大隱士,大學問家,他是南陽人,跟東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劉秀乃是同鄉,大約生活在漢安帝、漢順帝、漢桓帝之世,學問和德行俱都受到當世之人的推崇,他的行為也頗具神祕色彩。

史書上關於樊英先生的記載並不多見。《後漢書》中只用寥寥幾行文字就將樊英先生的大概事蹟勾勒而出,這種粗線條的筆法讓人不盡其詳;宋真宗時編纂的《太平廣記》中亦有關於樊英先生的零星記載,但大都取材於《後漢書》也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不知其源的故事傳説,不是裝神弄鬼,就是玄之又玄,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真乃一大憾事。而這僅存的史料中也有不少可疑之處。讀過《後漢書》的一定會發問,樊英先生的身份既是隱士又是學問家,但為什麼不歸在《儒林列傳》或是《隱逸列傳》,而卻歸在《方術士列傳》?真正的原因只有《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先生心知肚明,但並不妨礙納蘭秋先生藉以揣摩。

樊英先生是淵博的儒生,即所謂的大學問家,這一點無可置疑。《後漢書》記載樊英先生從小就在三輔受業,通曉《五經》,尤其對《易經》尤為精通,乃是當世的權威性人物。

兩漢時代,研究古今文經(古文經與今文經)是顯學,而且分門別類,學派林立。樊英先生因為對《易經》有獨到的領悟和見解,綜合而成一門學問,即時人所稱的“樊氏學”。據説“樊氏學”十分流行,學生從四面八方而來,希望能夠跟從樊英先生學習《易經》。樊英先生不能列位於儒林,而又歸入方術士呢?這乃是歷史和時代變遷而導致的。如果東漢人修《後漢書》,樊英先生位列儒林是想當然的結果,但《後漢書》的作者范曄卻是南朝宋人。東漢而至南朝,兩百多年的滄桑歷史,白雲蒼狗,讖緯之學已由兩漢時代的顯學而蜕變為“衰學”。

學術思想

“樊氏學”受推崇的程度若此,並不是平白無故的。一是得力於樊英先生自身;二是時代和歷史的背景使然。秦漢兩代流行讖緯之學,尤以東漢最為壯觀。光武帝劉秀十分迷信讖緯學説,並在讖緯學説的幫助下取得天下;東漢建立後,鑑於讖緯學説的神奇效果,劉秀決心光大這門學問,使其成為東漢王朝的主導思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老兒既然推崇讖緯學説,那些正拿着或即將要拿國家俸祿的儒生必然趨之若鶩,讖緯之學由此如日中天,盛極一時,以至於檢驗一個人的忠誠度和學識力,也要看其對讖緯學説的態度是否虔誠。“讖”分“語讖”和“圖讖”兩種,通俗來講就是神祕預言術,用詭祕的隱語或是令人費解的圖示,來昭示上天的種種吉凶禍福,藉以宣誓某種政治意圖。

而“緯”則有別於“讖”,它並非憑空捏造,而是依託於古代的聖賢書,再進行另類解説,就是利用迷信方術和神祕預言附會儒家經典。後來“讖”和“緯”兩種有別的學説漸趨交匯融合,形成新的讖緯學説,最終完成了漢代經文的神學化。讖緯學説的淵源大概有三種,其一曰:《河圖》、《洛書》上面所載的神話和神祕預言;其二曰:戰國時期的陰陽五行學説;其三曰:西漢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説。

三種學説的相互雜糅即誕生了神祕莫測的讖緯學説;三種學説雖各有擅場,但根源卻不外乎《周易》,而樊英先生恰恰是研究《易》而大有成就的學者,故在當時的情況下堪稱碩儒。其實在納蘭秋先生看來,讖緯學説無異於忽悠學説,好一似江湖術士尋卦問卜,能騙則騙,能蒙則蒙,騙和蒙都玩完了還不能令人信服,只能腳底抹油,逃之夭夭,要不然準得惹一頓胖揍,滿地找牙。可那是在東漢,上至皇帝老兒,下至黔首黎民,對讖緯一套胡説八道的學説深信不疑,而且生生打造了不少讖緯學説的超級偶像。樊英即是其中之一。

由於歷史對待讖緯之學的前後態度有差,范曄先生在撰寫《後漢書》的時候也頗感為難。一些想當初都堪稱碩儒的學問家應該歸於哪一類呢?歸到儒林吧,讀者上帝不答應(當時亦有讀者上帝,而且鑑賞能力非常之高),一定會説,這些大忽悠怎能歸於儒林呢,這不是給儒生階層抹黑嗎?范曄先生無奈,只好將此類人歸到方術士門下,另立一篇傳記。方術士乃是方士和術士的統稱,既包括天文家、音樂家、數學家、醫學家和哲學家,也包括星相家、預言家、煉丹家和高僧名道。正如范曄先生所言,“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存在即合理,方術士作為一個蔚然壯觀的階層,在政治、經濟、文化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樊英對《易經》的研究和另類發揮,使得他成為名冠一時的大儒;他還是讖緯學説的繼承者和光大者,尤其是研究《易緯》(讖緯學説中的一條分支--緯書之中的首部緯書)的佼佼者和權威專家;樊英先生也因此沒能被范曄先生歸於儒林而別立於方術士傳中。這對樊英先生似乎是一種不公正待遇,亦被後世引為憾事。歷史還在前進,並不存在所謂的定論,樊英先生究竟在歷史上以何面目示人,《後漢書》説了不算,後世之人自有公斷。

從目前的趨勢看,“是儒生,還是方士”的唾沫官司還要打下去,還要吵得天翻地覆,樊英先生是個隱士。這是一個不需要爭吵、沒有衝突的話題,千百年而後,人們已忘掉孰為儒生,哪個是方士,只記得一個隱士,一個卓爾不羣的隱士。

樊英先生隱居的地方在壺山,而隱居的年齡已不可考,大約學有所成之後就隱居起來,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縱觀樊英先生的史料,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不合作者。因為“樊氏學”的名聲響噹噹,當地州郡的官員爭相前來延請,但均被樊英先生拒絕;公卿也佩服樊英先生的人品和學識,紛紛舉薦他為賢良、方正,但他都不應;漢安帝初即位的時候,朝廷按照成例徵召賢能之人當博士,並賜給策書和公車。

樊英先生和同郡的其他五個人同在被徵召之列,但在樊英先生不合作態度的影響下,只有兩人應召,樊英先生等四人置若罔聞,不加理睬。以為樊英先生太過清高狂傲,儒生治國平天下乃是己任,如此簡慢蔑視君主和法令,不是儒生應所當為的。其實不然。樊英先生自有一番自己的政治傾向和生活主張,他的不合作的態度亦是從當時政治和社會的現狀折射而來。

TAG標籤:#通曉 #魯陽 #南陽 #陰陽 #樊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