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命理>百家姓>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占星站 人氣:8.32K

在中國歷史上哪個姓氏是出皇帝最多的姓氏?這就非劉姓莫屬了,劉姓在歷史上建立的政權最多,稱帝、稱王的劉姓人有60多個,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帝王專業户”。本期百家姓為您介紹的是,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1、劉姓(更準確説是氏)

54位皇帝(一説66位),主要是西漢、東漢、三國蜀漢、五胡十六國時期前趙、南朝宋,五代十國時期後漢、南漢、北漢等幾個王朝政權,主要皇帝有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蜀漢昭烈帝劉備、後趙開國皇帝劉淵、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等。

劉姓,最早一支劉姓源自堯的後裔劉累,故劉累為劉姓得姓始祖。劉姓望出江蘇彭城。

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萬,佔全國人口的5.34%,在王、李、張之後排第四位。劉姓建立了西漢、後漢、南漢等政權。

劉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至戰國後期,秦國滅了魏國,劉氏宗族隨秦軍進入魏國都城大梁,即今河南開封。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後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到今江蘇等地。

漢朝是劉姓的鼎盛和發展時期,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彭城、尉氏、臨淮、南陽、廣平、丹陽等地皆有劉氏。西漢初累計皇子封王30餘人,封侯者達400餘人。漢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結果使劉姓貴族遍佈於大江南北,他們各據一方,很快成為各地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總之劉姓以皇族為主脈,經歷大漢400多年的繁衍發展,人口急劇增加,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劉姓人口仍主要分佈於黃河流域地區,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區。此外,湖北荊襄地區、湖南長沙地區、江西九江地區也有劉姓望族。

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戰亂,中原劉姓與其他姓氏一樣,為避戰亂,向南方、東南和西南遷移,部分遷往日本和朝鮮半島。從東晉到唐朝,中原地區向南方和東南地區的移民從未間斷,移民越來越大,地域越來越遠。

唐宋時期,劉姓已遍佈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劉氏開始遷往兩廣,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這也包括劉姓人羣。南宋寧宗嘉定年間,河南宣撫使劉龍第七子劉開七,在廣東潮州任官,子孫遂居於興邑,人丁興旺,支派益繁,後又自興寧分散至許多地方;北宋時的《廣韻》列劉氏郡望有25個。

從明末清初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2張

2、李姓

38位皇帝(一説63位),主要是成漢、唐朝、後唐、南唐等王朝,以及明末大順政權,主要皇帝有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後唐李存勖、南唐李煜、大順李自成等。

李姓,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政權。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台灣。

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唐代是李姓族羣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着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佈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佈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3張

3、朱姓

23位皇帝,主要是明朝16帝與後梁王朝7帝,皇帝有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後梁太祖朱温等。

朱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朱挾為得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國位列第13位,主要分佈在江、浙、皖地區,約佔了全國人口的1.2%,總人口約有1500餘萬。

在中國歷史上,朱姓曾經建立過兩個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個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朱温建立的後梁。

得姓始祖

朱挾、朱興鏡、朱振等為得姓始祖。

朱姓發源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一帶。西周時,周武王封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部分邾人南遷至安徽丹陽、江蘇丹徒等地;戰國中葉,楚宣王滅邾國,遷邾人於楚(今湖北黃岡西北)。

秦漢時期,朱姓已遍佈於中原和華東地區。魏晉時期,朱姓繼續南遷,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長江下游大部分地區。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居住在閩、粵等沿海地區的朱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清朝時,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4張

4、蕭姓

21位皇帝,南朝齊、樑兩大王朝,皇帝有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等。

蕭姓最早起源可追溯於夏朝,南齊、南樑、西樑三朝的國姓,是遼朝的後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國四百名義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約936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59%。

1977年12月20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字表(草案)》,將“蕭”簡化成“肖”,但未註明“姓氏不在簡化之列”。因此大量的蕭氏族人被改姓為“肖”。

先秦時期,蕭姓族人由於國家被滅而居魯、宋、楚之間,後子孫多居豐沛。秦漢時期,社會動盪,迫使蕭姓外遷,進入第一個發展遷徙時期。

漢時隨着蕭何拜相封侯,其子孫也多有列侯為官者,分封各地,陝西、河南、河北和山西等地也逐漸有蕭氏遷入。

西晉初,已有蕭氏因任官南遷,最遠到了今廣東等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北方士族大舉渡江南遷。蕭氏在此次遷徙中,主要定居於江蘇和湖北。其中,蕭彪後裔蕭整舉家定居在丹陽附近的南蘭陵縣。從此蘭陵即為蕭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時期,蕭整後人蕭道成和蕭衍分別建立了南齊和南樑兩朝。並且蕭姓在劉宋、南陳,以及北齊、北魏和北周也十分顯貴,蕭氏族人因任官而散居各地,南到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北至河南、河北、陝西,都有蕭氏族人活動的蹤跡。

隋唐兩代,蕭氏族人依然顯赫,既為皇親,又歷代為顯宦。除長安外,主要聚居地還有河南和山東等地。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陳徵、陳元光父子率河南固始府兵徵閩,後在當地屯墾,軍士便在福建落籍,其中有將佐蕭潤爾,從此開始了蕭氏移居福建的歷史。

“安史之亂”和唐末的農民起義,兩次引發由北向南的大規模遷徙潮,更多蕭氏族人在這兩個時期,遷移到了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和福建等地。

從晚唐五代到宋、元的460多年間,蕭氏的主要遷徙地是江西、福建和湖南。隨着“湖廣填四川”的開始,蕭姓開始大規模進入四川,成為四川的大姓之一。

自清康熙末年,蕭姓族人開始入遷台灣。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5張

5、趙姓

20位皇帝,北宋、南宋兩大王朝及一些起義政權,皇帝有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匡)義、宋高宗趙構等。

趙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發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晉國六卿之一。周穆王時的造父是漢族趙姓之始祖,截至2015年總人口大約有2670萬,趙姓人口第一大省是河南。

趙姓着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陽、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鶴、孝思、萃渙、敬彝、創基等。

2008年,趙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半島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7.5人以上,有的地區達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趙姓人口達到6人以上。

趙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佔國土面積的16.9%,趙姓人口大約1176萬;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13.7%,趙姓人口大約704萬;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26.8%,趙姓人口大約715萬;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42.6%,趙姓人口大約153萬。

趙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趙姓在北方地區是常見的姓氏之一,沿黃河流域的省區是趙姓分佈的主要地區。趙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河北、冀魯大部、山西、陝甘寧大部、內蒙古中部,趙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

中心地區可達5%以上,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1.8%;在沿魯、蘇、皖、豫、鄂、陝至四川北部一條寬百餘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雲南西南、沿川、青、甘、寧至內蒙古一條寬120公里的地段,東北地區,趙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達2.4%—3.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2%。

在皖蘇南部、浙江、贛閩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貴州、四川東南、雲南東部、青海東部、甘肅中部、新疆西北,趙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8.4%;在其他地區,趙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區佔了16%。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6張

6、元姓

16位皇帝,由鮮卑族拓跋姓改成,主要是北朝之北魏王朝,皇帝有道武帝拓跋珪、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等。元(yuán)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1位。

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銑之後,世代相傳姓元。

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魏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之後,以地名為氏。

3、出自拓跋姓,為鮮卑族的後代,至魏孝文帝時下詔改姓為元氏。

4、出自複姓紇骨氏、是雲氏所改。

5、出自玄姓,為北宋時為避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聖祖趙玄朗名諱,改姓元氏。

元氏各地始祖

浯瀯元氏始祖

江西浯瀯元氏始祖,元子哲(718年-770年)河南羅山縣人,後魏皇室苗裔,天寶進士,766年任崇仁知縣,大曆五年(770年)卒於衙內。時任撫州刺史顏真卿撰寫《元子哲遺愛碑》碑文。

江西樂安元氏始遷祖,元從周為元子哲第九世孫。

臨湘元氏始祖

始遷祖思恭,明正統年間自江西武寧縣長樂鄉二十五都芒村永元坊遷嶽州府臨湘縣冶湖裏,後復徙河西古塘坤居。

寧鄉元氏始祖

元仲修,字隆讓者,明正德十五年(1520)由江西樂安之象山寄籍寧邑之黃材。

天津元氏始祖

元友能,明洪武初,友能公同兄友德公,由江南鳳陽縣遷至靜海之邀鋪村,友德公無嗣,固族皆友能公後。

林州元氏始祖

元林字金聲,生於大清道光十一年(1831),學武,20歲時已拳藝精通。30歲左右出師到山西教徒傳藝,光緒五年(1880)病故,終年僅49歲。

忻州元氏始祖

元誼,宋宣和間官忻州神虎軍使,遠祖元結,北魏皇室苗裔。

光澤元氏始祖

危全諷、字上練,唐末五代時人,籍貫江西撫州,撫州刺史。於唐末黃巢起義時以自衞鄉黨為名起兵,逐步據有撫州全境,割據稱雄。危仔倡之兄,固族於危全諷為始祖。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7張

7、司馬姓

15位皇帝,西晉與東晉,即晉朝,皇帝有晉武帝司馬炎、晉中宗司馬睿等。

司馬(sīmǎ):西晉國姓,中華姓氏之一,複姓。源於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司馬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司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萬人。

司馬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門閥。“司馬”是古代官名,指調遣武裝部隊的武官,掌管天下軍事,相傳古帝少昊時期就設置有司馬一職。司馬氏就是擔任過司馬一職的人的後代。

先秦時期,司馬氏族人已分佈於鄭(今河南新鄭)、晉(今山西)、衞(今河南濮陽)、程(今陝西咸陽)等地。《姓氏考略》載,司氏最早繁衍發展中心是古代頓丘。就是現在河南清豐、浚縣之間一帶,該地名曾出現於《詩經》中的《衞風·氓》中,是一個與中華民族有深厚淵源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個地方在春秋時代是屬於衞國的一個邑,到了戰國時代又改隸魏國。

兩漢時期,司馬氏主要分佈在今河南、陝西、四川等地,其中河內郡(今河南省西部、黃河以北地區武陟縣西南一帶)一直是司馬氏的重要聚集地。

三國曹魏時期,河內温地(今河南温縣)出了一位着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後其孫司馬炎廢魏建晉,都於洛陽。從此,河內郡成為司馬氏家族最着名的郡望。

司馬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西晉和東晉政權,共歷十五帝,一百五十六年,進一步擴大了司馬世家的影響。但是由於晉朝司馬氏皇權不斷衰落,司馬姓的貴族為免被迫害,很多改換他姓。東晉王朝滅亡以後,司馬氏步入平穩發展時期,歷史上複姓改單姓的規律,司馬氏有許多改為司氏、馬氏、同氏、仝氏、馮氏等,亦有維持司馬氏複姓者。

如今,司馬氏仍為複姓中的大姓,分佈較為廣泛,在河南省的洛陽市、偃師市、温縣,陝西省的韓城縣,山西省的涑水縣,安徽省的宿松縣,湖南省的湘潭市、湘鄉市、湘陰市,山東省的蘭陵縣,江蘇省的金壇市指前鎮,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等地,均有司馬氏族人分佈。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8張

8、孛兒只斤姓

13位皇帝,蒙古王朝與元朝,皇帝有成吉思汗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等。

孛兒只斤,實際上是蒙古皇族的部落名稱,明人寫《元史》時誤將其作為元朝皇帝的姓氏記入。古代蒙古人有名無姓。

孛兒只斤是蒙古語的音譯,也有譯作博爾濟吉特、博爾濟吉忒、博爾濟錦、孛兒吉德、孛兒吉根、孛兒吉濟錦、博羅特、布兒赤金、孛爾吉,包爾積金、包爾之金、包侕赤金等。縮音減字為:鮑、包、寶、博、奇、羅、波等。

起源

孛兒只斤,出自蒙古乞顏部。關於乞顏氏的遠源,為豕韋和白狄融合的蒙兀室韋,遠古蒙古族人的圖騰為“包爾貼赤狼”,意為蒼狼,《蒙古祕史》原文和《金冊》記載:孛端察爾(意為孛姓胞祖)使孛兒只斤姓氏傳承了。

孛兒只斤氏的始祖是蒙古孛端察爾,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概被稱為“伲幄倫(黃金家族)”。發展到合布勒汗的孫子也速該巴特爾時,起用孛兒只斤氏。依照血統,成吉思汗是乞顏部孛羅特孛兒只斤氏,其祖輩是該氏族的族長。所以自成吉思汗始,乞顏就以高貴和偉大而聞名於世,並且凌駕於其他各部之上。史籍《元史》稱為:“奇渥温氏”。

始祖

乞顏部孛端察爾子孫孛兒只斤氏·也速該巴特爾,是成吉思汗的父親。孛端察爾是成吉思汗的上十多代先祖。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了札兒兀惕部落的一名女俘札兒赤兀惕·阿當罕·兀良合真氏,從此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羣、家貲、隸民、奴婢等。出自孛端察爾的諸氏族部落,因各有名號,概被稱為“伲幄倫”。到屯必乃的兒子合布勒汗時,才複用古老的乞顏部稱號,其子孫被稱為黃金家族。發展到合布勒汗的孫子也速該巴特爾時,起用孛兒只斤氏,是蒙古部的古老姓氏,孛兒只斤氏後裔皆尊孛端察爾為孛兒只斤氏得姓始祖。

蒙古族有一個始祖母阿蘭,據記載阿蘭與丈夫生了兩個兒子,在丈夫死後又生了三個兒子。阿蘭説三個小兒子是她與一個金黃色天神的後代,是上天的兒子。從此之後,這三個兒子的後人就被稱為純潔出身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就屬於其中的一支孛兒只斤氏,除此之外,還有主兒乞氏、泰赤烏氏等。蒙古部的可汗都出於這個家族,所以被稱為“黃金家族”。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9張

9、慕容姓、愛新覺羅姓

都是12位皇帝,前者是鮮卑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立的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王國(一説有19位皇帝);後者是滿族建立的清朝,主要皇帝有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緒等。

慕容姓《三國志·鮮卑傳》中提到,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闕,居慕容寺。而從《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自言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歷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裏。

始祖

慕容單于、莫護跋、慕容廆。據《三國志·鮮卑傳》中記載,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闕,居慕容寺。而從《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部族首領自稱是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單于自稱“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歷史上的鮮卑族發源於今內蒙自治區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也在那裏,故慕容氏後人奉單于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愛新覺羅姓,羅馬字轉寫為AisinGioro(穆麟德式轉寫),歷史上清朝皇室姓氏,因此,愛新覺羅姓也變得無比尊貴。其實,在滿族的姓氏中,愛新覺羅只是個小姓。滿族的八大姓為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絡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鈕祜祿氏,根本沒有愛新覺羅。“愛新”是滿語“黃金”的意思。作為姓氏,發源地在寧古塔舊城東門外三裏。

“愛新覺羅”這個姓氏是根據遠祖部族支系遠近劃分的。意思即為愛新部族遠支。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后妃,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現如今,姓愛新覺羅的人已經高達30~40萬。

當今滿清皇室後裔有的對皇族後裔的身份避而不談,例如大書法家啟功,也有的人對皇族後裔的身份為榮,例如女畫家愛新覺羅·毓崌。

16世紀80年代,愛新覺羅氏還只是一個人數很少的家族,包括努爾哈赤的六祖以及他們22個兒子所組成的家庭。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到末代皇帝溥儀清朝滅亡止,後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經歷了11代12位皇帝。在這近3個世紀中,後金、清朝的皇帝,擁有眾多的王妃皇后,他們的子孫也擁有遠超過常人妻室與妃妾,加上中國崇尚多子多孫的古老傳統習俗,因而愛新覺羅家族子孫繁衍十分迅速。

後金入關前,在第2代皇太極時期,皇族成員約有100人;到第3代順治時期,皇族成員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時期,皇族成員約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時期,皇族成員已超過1000人;到第7代嘉慶時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滅亡以後,到20世紀30年代,皇族後裔已達2萬人。1936出版的《愛新覺羅宗譜》,收集了這個家族幾百年來的世襲繁衍材料。

自16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努爾哈赤這一支系的後裔,僅男性就有近3.4萬多人,整個宗室的後裔有4.6萬多人,還有覺羅系統的後裔計3.4萬多人,合計有8萬多人,而這還僅僅是男性。如按皇子與皇女的比例來計算的話,那麼,愛新覺羅家族在3個多世紀中,宗室的後裔有8萬多人,覺羅的後裔有近6萬人,整個愛新覺羅家族計有後裔近14萬人。這近300年的時間,愛新覺羅家族,由於處於一個擁有特權的時期,子孫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中國歷史十大皇帝最多的姓氏和相關介紹 第10張

10、完顏

10位皇帝,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皇帝有開國君王完顏阿骨打等。

完顏(wanyan):滿族、錫伯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亦是部落名,來源先秦肅慎汪谷截氏,漢語讀作:wányán。凡姓完顏者,皆來自古老的完顏部,或為金朝皇族或賜姓家族,滅國後多改為蘇、顏、符、汪、完、顧、苑等漢姓。

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顏旻(阿骨打)在東北建立了金朝,立國120年。因此,完顏為金朝國姓。根據史書記載,女真人姓氏有百餘種之多,分為白號之姓和黑號之姓,女真人崇尚白色,以白為貴,因此,白號之姓屬貴族之姓比黑號之姓要高貴的多,完顏氏是皇族姓氏,於是成為白號姓氏中最高貴的姓氏,名列白號之首。

完顏氏在女真語中是“王者”“聖者”的意思,即帝王之王。宋朝宇文懋昭撰寫的《大金國志》記載説,阿骨打在稱帝建國的時候,採納了渤海士人楊樸的建議“以王為姓,以曼為名,國號大金”。完顏的拼讀之音,與漢語“王”字標準讀音相近,與漢語“王”字一些方言讀音相同,因此,據史料“完顏”是女真語對“王”的譯音。

金代以來,因戰爭而動、而遷的金宗室後裔完顏女真人以家族羣聚式定居併成當地望族的地區有:山東青州、廣信陵、安徽肥東、福建泉州、台灣彰化、甘肅涇川。從金代起,未東歸的女真人多保留着自己的民族之別。

至現時,山東青州張羊村張氏,廣信陵符、顧姓、安徽、福建、台灣的完、苑、粘姓者,經查證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顏氏後裔。而金朝滅亡以後,完顏守祥東歸,今日完顏氏多改姓為蘇、汪、王、顏、符、顧、院、張(與原有漢姓同字而異源,不能説“改成漢姓”,符號用於稱呼,不是誰的專利)。

TAG標籤:#姓氏 #歷史 #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