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命理>百家姓>臨海郡、新豐郡、彭城郡 - 屈姓郡望大全

臨海郡、新豐郡、彭城郡 - 屈姓郡望大全

占星站 人氣:1.64W

解讀百家姓屈姓。整理屈姓郡望大全,有臨海郡、新豐郡、彭城郡等。屈氏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當今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約七十六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8%左右。

屈姓郡望大全:臨海郡、新豐郡、彭城郡

屈姓起源之郡望

臨海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太平二年(丁丑,公元257年)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區。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後,先後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於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後轄區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後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後南朝陳國後曾廢黜,後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塗縣一帶,唐朝時期被併入當塗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於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新豐郡:亦稱古庸國、竹山縣,商朝以前為漢水流域重要部落方國,稱庸國。周武王伐紂,庸國起兵相從,得襲封。楚莊王三年(庚戌,公元前611年),庸國君主率羣蠻叛楚,農曆8月,楚國伐庸國,楚人、秦人、巴人聯合起來滅了庸國,庸地被併入楚國,置上庸縣。周顯王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秦楚兩國結盟,庸地還楚國。周赧王三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秦國軍隊大破楚國軍隊,庸地歸於秦國。周赧王十一年(丁巳,公元前304年),秦楚兩國議和,秦國又將庸地還給楚國。同時,分置上庸郡和漢中郡,上庸郡治上庸,漢中郡治西城(今陝西安康)。

周赧王三十五年(辛巳,公元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國,楚軍大敗,被迫割上庸、漢北地予秦國。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庸地復置上庸縣,改隸漢中郡,屬梁州。西漢初期沿襲秦朝建制,西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析上庸以西之地置武陵縣,屬漢中郡。漢武帝建元元年(辛丑,公元前140年),改梁州為益州,上庸、房陵、錫、長利四縣隸漢中郡,屬益州。王莽篡漢後,新朝始西漢朝建國元年(己巳,公元9年),改上庸縣為上庸部,隸屬漢中郡。西漢末期將漢中郡分為魏興、房陵、上庸三郡,上庸郡轄北巫、安樂、武陵、安富、微陽五縣。漢獻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曹操大破張魯後,將魏興郡轄地錫縣並人上庸郡,以申耽為上庸都尉。東漢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劉備遣劉封、孟達平魏興、上庸、房陵三郡,申耽降蜀,被任命為上庸太守,封鄖鄉侯。東漢朝建安二十五年(庚子,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孟達降曹魏國,隨即襲擊劉封,劉封逃回蜀國,曹魏國合併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為新城郡,任孟達為太守。

曹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公元227年),孟達謀歸蜀漢,被曹魏興郡太守申儀密報司馬懿,司馬懿率兵破城,擒殺孟達。曹魏太和二年(戊申,公元228年),分新城之上庸、武陵、北巫三縣為上庸郡,治上庸。曹魏太和四年(庚戌,公元230年),撤上庸郡併入錫郡。曹魏景初元年(丁巳,公元237年),分魏興郡之微陽縣和錫郡之安富、上庸兩縣併為上庸郡。曹魏嘉平年間又撤上庸郡,至曹魏甘露四年(己卯,公元259年)復置。晉朝時期沿襲曹魏建制。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上庸郡轄上庸、富安、微陽、上康、武陵五縣,屬荊州。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歸屬梁州管轄。其後,地被前秦佔據,東晉孝武帝時又為晉所轄。南北朝時,初沿舊制。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上庸郡轄上庸、北巫、富安、微陽、武陵、新安、吉陽七縣,屬梁州。

北齊武帝永明二年(甲子,公元484年),上庸郡轄上庸、武陵、齊安、北巫、上廉、新豐、新安、吉陽八縣。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癸未,公元503年),析上庸縣另置安城縣,改稱上庸郡為新豐郡。候景之亂時,地入西魏。西魏廢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改安城為竹山。同時改房陵為光遷,改新豐為上庸,以竹山之地分設羅州。北周時期,改上庸縣為孔陽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孔陽縣為上庸縣,改羅州為房州,領上庸、竹山、光遷、永清四縣,隋煬帝大業元年(乙丑,公元605年),改州為郡,以郡治縣,改房州為房陵郡,治竹山。唐朝初期沿襲隋朝建制。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房陵郡為遷州,治房陵。唐太宗貞觀十年(丙申,公元636年),廢遷州,置房州,治竹山,領房陵、竹山、永清、上庸四縣,屬山南東道。

唐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房州為房陵郡。唐肅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房州,竹山屬之。五代十國時期,上庸、竹山仍屬房州。宋朝初期沿襲舊制。北宋太宗雍熙三年(丙戌,公元986年),省上庸入竹山,仍隸房州,升房州為保康軍節度,隸京西南路。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公元1130年),置金、均、房州鎮撫使,屬利州路。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公元1135年),隸襄陽路。南宋朝紹興七年(丁巳,公元1137年),改隸京西南路。南宋朝紹興十年(辛酉,公元1141年),置金、房、達、開安撫使,改屬利州路,房州領房縣、竹山二縣。元朝時期沿襲宋朝建制。元順帝至正二年(壬午,公元1342年),省房陵入房州,竹山仍隸房州,屬襄陽路。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襄陽為府,領竹山、房縣、上津、鄖縣等縣。

明朝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省竹山入房縣,屬湖廣佈政使司襄陽府。明朝洪武十三年(庚申,公元1380年),復置竹山縣,仍屬襄陽府。明憲宗成化十二年(丙申,公元1476年),設鄖陽府,竹山屬之,同時割竹山縣西尹店社置竹溪縣。清朝沿襲明朝建制。清聖祖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年),將湖廣分為湖北、湖南兩省,鄖陽府屬湖北布政使司,領鄖縣、鄖西、竹山、竹溪、房縣、保康六縣。清宣宗道光元年(辛巳,公元1821年),割竹山、竹溪、房縣之南鄉置白河廳(今柳林白河口),設撫民同知,後改督捕同知。

清穆宗同治三年(甲子,公元1864年)裁白河廳,復原制。中華民國初年(壬子,公元1912年),全國實行省、道、縣制,竹山屬湖北省襄陽道。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改屬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屬第八行政督察區。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元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竹山,竹山隸屬陝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後改為兩鄖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竹山隸屬中南行政區湖北省鄖陽專員公署。1950年庚寅2月1日,改屬鄖陽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壬辰襄鄖合併,隸屬襄陽專區專員公署。1965年乙巳,襄鄖分設,竹山隸屬鄖陽專區行政公署。1970年庚戌,專區改稱地區,竹山隸屬鄖陽地區行政公署。1994年甲戌10月,鄖陽地區建制撤銷,與十堰市合併,竹山隸屬湖北省十堰市。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TAG標籤:#臨海 #新豐 #彭城 #屈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