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命理>八字命理>十二時辰別稱 - 中國傳統文化講解

十二時辰別稱 - 中國傳統文化講解

占星站 人氣:8.2K

我國古代的人們,將一個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段,作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計時方式。
  這十二個時段,就被稱作十二時辰,而這每一個時辰,還各有獨特的別稱。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十二時辰的別稱都是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講解:十二時辰別稱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是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即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夜半”一詞常被古代文人用於詩詞之中,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以及“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賈生》)等。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是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即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早於此例的句子裏,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詩經·風雨》)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時是夜與日交接之際,即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在《史記·李將軍傳》中,用了“平旦”這個詞,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至於後來的詩詞中就用得更多了。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指太陽剛剛露臉,即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不少,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也就是吃飯時間,即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禮記·坊記》)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臨近中午時,即北京時間09時至11時。《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中國傳統文化講解:十二時辰別稱 第2張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即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這個時間名詞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如《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申時:哺時,又名日埔,夕食等,即北京時間15時至17時。古代漢族人民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傍晚,即北京時間17時至19時。古時人們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元史·日曆志》雲:“日出為晝,日入為夜。”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傍晚,即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即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而在中國古代第一首長篇敍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結束語:十二時辰,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和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計時方法。每個時辰都有自己獨特的別稱,既恰如其分,又頗富文學美感。

TAG標籤:#別稱 #時辰 #講解 #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