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老黃曆>日曆表>民俗中的太陽日 - 什麼是太陽日

民俗中的太陽日 - 什麼是太陽日

占星站 人氣:2.54W

在民俗之中對於日曆有着獨特的理解,像是太陽日就是太陽的生日的説法等等那麼太陽日是什麼呢?本期日曆表就帶你一起去了解一下什麼是太陽日,民俗中的太陽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什麼是太陽日,民俗中的太陽日

太陽日有兩個概念,其一是民俗學的概念,説的是太陽的生日。為農曆六月十九,黃曆上有記載。其二是指中國古代“七曜”中的“日曜日”,與西方的星期日暗合。太陽日,太陽日是星期日的前身。自古羅馬開始定為休息日,人民不需工作而從事崇拜活動。拉丁語,dies solis.星期日指的是星期六之後、下一個星期一之前的那一天。星期日的拉丁語名字是dies solis,意思是太陽日;法語是dimanche,來源於拉丁語詞,意思是“主的日子”;英語是Sunday,來源於太陽日;俄語是вокресенье,意思是“禮拜日”。

現代科學認為,太陽日是一個晝夜。是恆星日(地球自轉週期)+地球一天的公轉角度(0.986°)。

一個太陽日的時間並不相等,根據較長迴歸年與較短迴歸年的時間計算,地殼在固體潮汐的作用下,長太陽日與短太陽日竟相差4秒。由此證明地球自轉並不勻速。

民俗太陽日的由來:
  我國曆史上起源最早,流傳最廣的太陽日是農曆六月十九,日照地區有在這一天過太陽節,祭祀太陽神,為太陽過生日的習俗。
  在中國的老黃曆上,只有農曆六月十九這一天是太陽日(也就是太陽生日),也是菩薩成道日。
  日照地區的太陽崇拜習俗以天台山下太陽節(老母廟廟會)歷史最為悠久,規模最為宏大,影響最為廣泛。
  對於老母廟的歷史,清朝王隕在《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中記載:“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裏石盆山。《淮南子·覽冥篇雲:‘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於濤雒南門外。

老母廟廟會(太陽節)起於何時,不見記載。傳説自古以來日照民間就有趕廟會的習俗,人們在祭祀神靈的同時,也要進行商貿和民間娛樂活動。因此每年一度農曆六月十九太陽神生日這天,天台山下的老母廟都要舉辦廟會,這是濤雒也是日照的一大盛事,周圍幾百裏的鄉民都來趕廟會,祭太陽,祀老母,祈求五穀豐登,幸福安康。村民們還將生產的鄉土產品拿來展示、交換、同時請來專門的戲班子表演節目。據説場面宏大,熱鬧非凡。北魏時期,慧深在天台山老母廟附近建天台憫寺。由於農曆六月十九日也是觀音菩薩的成道日,佛教文化很自然地融入了當地的太陽節習俗。因此農曆六月十九太陽節這天,人們不但祭太陽,祀老母,還要拜菩薩。值得注意的是,石鳯寺的建築本身也反映了原始太陽崇拜與佛教文化的結合。據説寺廟雕樑畫棟,大殿裏供奉的是佛像,壁畫則是羲和浴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和大羿射日等傳統的神話傳説。

老母廟廟會(太陽節)大型節慶活動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來廟會上發生了一件離奇的木刀殺人的事故,廟會活動才中斷。當時戲班子上演的是三國演義中關公計斬蔡陽的情節,據説演關公的演員手持木刀,手起刀落,居然真的把演蔡陽的演員的人頭砍了下來,從此廟會終止了但是在民間,人們在太陽節這一天仍然保留吃麪餅的習俗。

什麼是太陽日,民俗中的太陽日 第2張

天文解釋
  太陽日;一個晝夜的週期。天文學上表示時間的單位,即以太陽的視圓面中心作參考點,日地中心連線連續兩次與某地經線相交的時間間隔。
  每過23小時56分鐘4秒,在太陽系的參照系下,地球完成自轉一圈(地球自轉360°,1恆星日),但與此同時它也繞太陽公轉了大約1/365圈,這使得地球原來對着太陽的地方沒有對着太陽,這個偏差需要大約3分56秒來彌補。
  24小時整後(地球自轉360°56’,1太陽日),地球上原來對着太陽的一面,重新對着太陽,這就是我們定義的”一天“——以太陽的相對地球位置定義的一天。

另外還有恆星日
  太陽日是依據太陽運動,所定義的時間,可以分為視太陽日和平太陽日。
  一太陽日傳統稱為一天或一晝夜。
  太陽日的顯着特點就是太陽直射地球表面的同一條經線的週期。太陽日的數學模型是;2π+地球每天公轉角度。
  視太陽日是依據視太陽定義的,也就是真實的太陽兩次經過該地的子午線的時間間隔,可以使用日晷來測量。
  由於以下兩個原因,視太陽日在一年當中的長度會每天不停地改變。

首先,地球的軌道是一個橢圓而不是正圓,所以當地球接近太陽時速度會加快,到達近日點時的運動速度最快;遠離時又會減慢,到達遠日點時的速度最慢(參考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其次,因為地球自轉軸的傾斜角度,使得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大圓對地球的天球赤道是傾斜的,當太陽在兩個分點時,穿越赤道時會有一個角度的,所以投影在赤道上的運行速度小於平均速度;當太陽在至點時,他的運動方向是平行於赤道的,所以投影的運行速度高於平均的速度(參考迴歸年)。因此,視太陽日在3月(26-27日)和9月(12-13日)是比在6月(18-19日)或12月(20-21日)短的。這些日期的長短變化是在分點、至點、遠日點、和近日點之間逐漸變化的。(春分和秋分的視太陽日,比夏至和冬至的視太陽日都短,這一點可能不正確。)

平太陽日是以平太陽為參考點,以平太陽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轉360°59‘,需時24小時。更明確的説,平太陽日是經由觀察太陽相對於恆星的週日運動,所獲得的平均太陽時,經由人為的調整而顯示在時鐘上的時間。

平太陽日的長度是固定的24小時,在一年之中不會因為晝夜長短的變化而改變。視太陽日的長度會與平太陽日(86,400秒)不同,相鄰的每一天最多可以短22秒或長29秒。因為這種延長或縮短會持續進行一段時間,所以最多會比平太陽日提早17分鐘或延遲14分鐘。因為這些期間是週期性的,平太陽時和視太陽時的差值就是均時差。

在歷史上有許多方法被用來模擬(顯示)平太陽時,最早是使用漏壺或水鍾,差不多從紀元前四千年到紀元前二千年中期。在紀元前一千年中葉之前,水鍾只能依據視太陽日來調整,因此除了能在夜晚繼續使用外,他的準確度並不會比依靠太陽投影的日晷好。

在順行軌道上的行星,像是地球,恆星日會比太陽日短。如圖:在時間1,一顆遙遠的恆星和太陽都在正上方;在時間2,行星轉了360°,遙遠的恆星在正上方(1→2=恆星日),但是要再晚一點,在時間3的位置上太陽才會在正上方(1→3=太陽日)。不過,太陽相對於恆星始終是在黃道上向東移動,因此從紀元前一千年中期,相對於恆星的週日運動可以用來測量平太陽日,來比較以確定時鐘的誤差率。巴比倫的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均時差和如何利用相對於恆星的自轉速率,恆星時,來改正,以獲得比水鍾更為準確的時間。這種理想的恆星時日後也應用在行星、月球和太陽運動的描述。

在20世紀初期,機械時鐘的準確度還沒有比地球自轉所顯示的恆星時鐘來得準確,即使到了今天,原子鐘的精度已經比地球的自轉更為穩定,恆星時鐘仍然被用來校準平太陽日。在20世紀末期,地球自轉的速率被改以外星系的無線電源來定義,並且平太陽時也被轉換成外來的無線電源的比率。平太陽時與協調世界時之間的差異,就成為是否需要做閏秒調整的依據。

TAG標籤:#民俗 #太陽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