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老黃曆>傳統節日>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 什麼是中元節

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 什麼是中元節

占星站 人氣:7.8K

  大家有去了解過中元節嗎?還是説只知道鬼節不知中元節呢?那麼,今天小編帶大家全面瞭解中元節也就是鬼節。而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一起來看看關於中元節更多的相關知識吧!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中元節——中國古代傳統節日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着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傳説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中元節的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中元節
  別稱: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等
  時間:農曆七月十五
  習俗: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節日簡介
  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

  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都有相關的節日活動,“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襆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

  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中國歲時節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着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2張

  相關傳説
  有關中元節的傳説很多,最主要的有—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 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

  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着吃不飽的生活。

  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

  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説:“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這便是台灣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

  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説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户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着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説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

  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3張

  月光菩薩
  傳説月光菩薩在中秋節出生,生在襄陽月洲(魚梁州),頭上、胳膊皆有北斗七星和北極星,手上有天人紋、聖果紋、月紋、領袖紋四大聖紋——業報紋——花報、果報、葉報、因報,名叫荷威花,在中元節,月光菩薩在襄陽桃花島,看見天上有天問天人,心中大喜,發願將手中的妙色具——吉他音樂佈施給予天上的天人恆星。

  這是吉他飛了起來落入漢江中,飛到月洲,又漂到上海崇明島,最後飛到大海美人魚手中,到天上了,月光菩薩為了紀念此事,將中元節定成吉他佈施音樂節,永遠紀念此生之事,在中元節,人們划船彈吉他,放吉他河燈——據説是月光菩薩發明的,永遠紀念佈施吉他妙色具,佈施音樂這件事!
  佛教典故
  依照佛家的説法,陰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據《佛説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着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後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後,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脱。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後,歷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説法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佈施的祭祀儀式。

  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據説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有些地方普渡便統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

  不過香港、閩南、台灣、潮汕並不從此風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舉行祭典。但後來由於時代變遷,目前在台灣的中元節,機關行號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則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週末假日舉辦。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4張

  歷史發展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着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着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佈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祭典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佈施餓鬼為始,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結合,構成中國乃至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佛家盂蘭盆法會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
  部派佛教時期,印度就常興辦盂蘭盆會而在中國,《佛説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

  融入道教中元節
  到了宋朝的時候,由於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並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三官中的地官赦罪,獲得解脱。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

  大士爺
  一般在祭拜亡靈之前,會先祭拜一位名為面燃大士監齋羽林普渡真君的神只,信徒多尊稱其為“大士爺”或“普渡公”。相傳舊曆七月,所有在陽世的亡靈,都歸“大士爺”管理。

  關於“大士爺”,佛教説法有數個:一是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故稱“大士爺”。二是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成為護持中元普渡事項的神明。三是“面燃大士”亦作為地藏菩薩的護法神。

  道教的説法則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也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受領陽間香火事宜。另,靈寶派等一些派別不是請“面燃鬼王”監齋,而是有“何將軍”、“喬將軍”兩神分任此職。如宋末元初林靈真所撰《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寫為“北魁玄範府神虎何、喬二大聖”。

  華人社會則多采佛教説法,各類法會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節時會以紙紮出大士爺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畫像、木石雕像祭祀,並將大士爺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順利,待到七月一過,一般會火化大士爺像、位,送其登天。

  在南洋,華僑風俗,中元普渡時,會懸掛寫着“南無渡幽拔苦無量壽佛”或“南無分衣施食阿彌陀佛”之類字樣的幢幡於大士爺神像之側,甚至是神像手上;如書“渡幽拔苦”之類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領亡靈往生佛國,若寫“分衣施食”等等詞彙,則指祈請阿彌陀佛助大士爺,平均分配紙錢、衣物、食品予眾家亡魂。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5張

  平安米
  在香港,盂蘭勝會後會有派“平安米”的活動,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於招魂台和面燃大士普渡真君(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經壇方便鬼食用,人們相信瑜伽焰口之後,食物會增加千萬倍;儀式過後,食物形雖在而質已變,變得淡而無味。但丟棄又覺得浪費,於是就把白米派給窮人,美其名為“平安米”,既能積德,又能物盡其用。

  傳統上這些米並非用作取代貯糧,而是每次溝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糧中一起烹煮,寓意長食長有,以保平安。近年人們不瞭解這些米的真正意義,加上心態改變,部份施米者視之為一般的“慈善活動”,派高價名牌白米,與盂蘭本義有違。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視為福利捐獻,當作生活必須,不惜追索,甚至轉售圖利,已失去原來避免浪費的意義。

  民間儀式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牲禮、燒酒、糕點、糖果、水果等,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全羊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好兄弟(閩南語對幽靈的敬稱),並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説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為禍人間。

  普渡的祭拜方式有三種:
  “三案式”:分為上案(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地官大帝、救苦天尊與眾神佛)、中案(普渡真君)、下案(好兄弟)。一共擺放三張神案,紙錢、祭品各異。此種儀式繁瑣,最為虔誠。

  “兩案式”:僅供奉普渡真君(普渡公)神案、好兄弟神案。這是折衷的結果。

  “一案式”:先祭祀完普渡真君,燒完四色金紙後,再呼請好兄弟加以祭拜。改良方式有“一案兩爐式”,壇首擺放普渡真君香爐,壇中擺放好兄弟香爐。先向真君頂禮,拜完後再拜好兄弟的香爐。

  在台灣民間信仰,普渡的擺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今日台灣,由於商業社會,幾乎皆以方便麪、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牲禮、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

  普渡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

  先祭拜統領萬姓幽靈的普渡真君,並焚燒四色金紙。燒完金紙後,開始祭拜所謂的“好兄弟”,並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時有的人會先燒“經衣”,這是一種代表衣物與日用品的紙錢,讓“好兄弟”們先換上新衣。許多抽煙者,還會點燃香煙,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雲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祭拜完後,焚燒銀紙,歡送眾家“好兄弟”離開。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6張

  普渡法會
  各地廟宇普渡方式略略差異,南、北台灣禮俗異同,各具成風,大致如下:

  點普渡公燈
  在舊曆的七月初一日子時(23:00)開始,廟宇轄境的各家人士點亮燈火,號曰“普渡公燈”。為普渡公(大士爺)與眾家好兄弟指引方向,享用香火。燈火兩側或有設造型者、貼對聯者,如:“金蓮燈前聞泣夜,盂蘭會上救昇天。”

  立燈篙
  以高大的青竹上懸掛燈火及旗幟,晝夜升降,以便邀請眾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眾家好兄弟共享法會的成果。燈篙上以金紙包覆,上貼符咒,也有人以紙紮護法神守衞之。燈篙的高度,亦即招引範圍的廣度,如燈篙豎立過高,祭品不足,則會引發好兄弟不滿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約360釐米)為限。

  主普壇開光
  搭設好主普壇,設有大士爺、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眾、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應官吏、士紳與陣亡將士休憩之處)、同歸所(供應一般的孤魂休憩之處),皆為紙紮。先請法師施法,以淨本壇,再由達官顯宦與爐主等人同放燈。

  請斗燈
  斗燈又稱元神燈,相應於天上星斗,代表各信眾的元神,有趨吉避凶的功能。一般在米鬥內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涼傘(蒼天作育萬物)、銅鏡(照妖)、寶劍(誅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測量)、秤(權衡)、油燈(光明)、銅錢(富貴)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斗燈象徵吉利長存,護佑平安,薪火相傳。

  請神放表
  法師開壇,爐主與執事人員朗誦疏文,向天地稟告普渡之意,並且發表,邀請三界神只入壇監醮。通知鬼神本地即將展開中元普渡法會,更請普渡公監管道場,不讓惡鬼凶神在此處擾亂作祟。

  放水燈
  閩南人、台灣人習俗,中元節祭拜時,會在各水域先放流燈火,迎接到來的亡魂,幫亡魂照路,邀來同享香火,號稱“水燈”。多是以紙糊如宮殿形,中有蠟油點火,內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並寫上自己的姓名,讓好兄弟(閩南語對亡魂的敬稱)知曉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寫在燈上而不用旗者。俗謂水燈漂浮愈遠,該施主愈得庇佑。

  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着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着的正人君子們,對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施普
  法師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貼出榜文,硃筆簽押,昭告鬼神共來聽經聞法,領受功德,享得冥福,脱離惡道。民眾設置各樣供品,祭祀往來的孤魂,使眾家好兄弟共襄盛舉,獲得飽餐。

  送大士
  普渡完畢,大士爺、山神、土地神、護法神等眾神功德圓滿,寒林院、同歸所好兄弟也該回返陰曹,所以焚大量紙錢、冥鏹,號稱“金山”、“銀山”,送神返回天庭與地府。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7張

  搶孤
  閩南人地區在中元節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將柱子塗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祝福。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清領時期,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今日台灣東北角的頭城與西南隅的恆春、香港潮汕社羣舉辦的盂蘭勝會依然有此儀式。

  跳鍾馗
  祭祀講經既畢,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真君鍾馗,是謂“跳鍾馗”。有人則是請藝師操控鍾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請眾家好兄弟趕緊回返陰間,勿再逗留於人世。今日台灣,八家將與官將首等陣頭十分盛行,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鍾馗”的儀式。

  祭祖超度
  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區,中元節是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民間佛教
  民間佛教方面,早年華北世家居士,在中元節祭祖時,則盛行《盂蘭三佛爺懺》的一種法事,在家門庭前,塑立三寶佛像,聘僧唸經,張燈結綵為祖先祈求冥福。其信仰意義為:希望先供養釋迦佛以減輕先人的業報;再祈求藥師佛使祖先不再受病痛折磨,最後希望阿彌陀佛接引先人到西方淨土。

  江南、華南盛行地藏法事,僧徒在地藏菩薩像前唸經膜拜,請得幽冥教主地藏菩薩大開方便法門,引渡祖先。其餘地方或者行《八十八佛洪名寶懺》、《觀音大悲度懺》、《慈悲道場懺法》(俗稱《梁皇懺》)等其他法事。

  民間道教
  民間道教方面,中國北方盛行太乙救苦天尊之類的法事,太乙救苦天尊,是道教中專責救度亡魂的大神,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説拔度血湖寶懺》、《 靈寶鍊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台正中。諸道士扮演眾仙弟子,立於兩側。

  天尊(道長飾)用團扇扇三下,以寶劍(或鐵枴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義為天尊滅地獄之火,以法器打開地獄之門,引鬼魂出離地獄,後開始為眾仙、地獄鬼眾與悠遊人世之亡靈講經説法,天尊説法畢,則遣眾仙跳下虛空(飾演的道士們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滿場跳躍),意是拯救四方鬼魂與信徒之祖先。此時天尊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着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

  南方則流行諸多道教懺法,各地不同,如:《三元滅罪水懺》意義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請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取冥福;廣東一帶則有《呂祖無極寶懺》,是全真道儀式,藉由度人無數的孚佑帝君呂純陽祖師威力,廣度死者入道,安生定冥。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8張

  各地習俗
  國內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並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麪羊贈送女兒。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於此日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產。又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則蒸麪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于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麪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祀地官時,懸掛紙旗於門口,傳説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放風箏。郲縣七月十五日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山東省: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

  陝西省:臨潼縣七月十五日燒紙祭麻姑。城固縣中元節農家會飲,稱為“掛鋤”。延緩農家,中元節早晨至田間,擇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名為“田旛”。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以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尚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節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户,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説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之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鳴鑼撒飯於野,稱之“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吃“餃餅”,筒類似春捲。又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中元節焚紙,錠然而禁止孕婦摺紙錠。據説孕婦折的紙錠,焚化後鬼拿不動,送到陰間也無益處。放焰口時,法師向台下擲包子、水果。傳説婦女搶取包子一個,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搶得包子,一生可不受驚嚇。安遠縣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燒楮衣冠,紙錢祭送。

  福建省:永福縣中元節,已嫁之女子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元為“燒紙衣節”。已嫁之女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父母家。閩中中元有普度之俗,無論城鄉必定舉行,其經費則由人沿門募集。即使極貧窮之家,也會想盡辦法籌款來應付。有諺語道:“普度不出錢,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爺要來接”。舉行普度時,也有子弟樂團之演出。莆仙有“家祭”、“公媽熱”、“送紙”、“金粿”等習俗。

  廣東省:曲江縣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歸善縣民以七月十四日為中元節。據傳因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兵災,故提早一天過節。澄海縣中元節祭祖先及灶神。德慶州中元以冬葉裹粉作餅,名為“架橋”,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陽縣施孤時,有錢人家還會買下犁耙、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撒下。買不起農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9張

  廣西省:桂林地區的人多以月十四為鬼節,整個節日應該是以七月七開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過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過程;有的地方從七月七開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飯”(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別祖先,晚飯前祭祀後到晚上十點左右進行送祖先儀式。

  同時將寫有祖先名諱(關於寫多少代祖先各個家庭不一)的“錢包”及 擔夫、引路大王的“錢包”紙錢等物於路口燒去灑米水飯等儀式送別祖先;其過程繁雜嚴肅是當地儀式最為複雜的節日,是當地人相當重視的節日,其重視程度是除春節(當地觀念中元宵節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樣重要的節日。

  陽山人以七月十四日為目連節,多殺鴨祭祖,當日路無行人,名為“躲鬼”。在廣西省,中元節也稱“鴨子節”,人們認為亡靈可以站在鴨子上,通過鴨子的運載在陽間和陰間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燒包”習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後是給孤魂野鬼燒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須要放在扁平笸箕內,意為野鬼不得搶奪。

  雲南省:騰越人祭祖後焚包,又用黃瓜一隻,刻成船形,叫“黃瓜船”,與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先人。祭祀當天,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於飯菜之間,燈火齊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製作紙錢,燒紙畢,跪拜先人。之後閤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間的任一天進行。

  中國香港
  香港大多舉辦潮洲的盂蘭勝會,亦有地方舉辦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為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公。

  日本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由隋唐時期的中國傳入日本,俗稱“お盆”(おぼん、發音:O-bon,盂蘭盆會簡稱)。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農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進行。十三日前掃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禮物的習慣,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踴”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類似於今日的Para Para。

  日本人對盂蘭盆節很重視,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企業、公司一般都會放假一週左右,稱為“盆休”,很多出門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返鄉團聚祭祖,此時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顯冷清,有點類似中國的清明節。

  朝鮮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着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新加坡
  在新加坡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台”或簡稱“歌台”。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台,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台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台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馬來西亞
  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中元節也稱盂蘭勝會或慶贊中元除了祭祖普渡表演各籍貫的傳統習俗戲劇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星加坡華人相似的歌台文化,一般跟新加坡大同小異就是在廟或盂蘭勝會前空地上搭建臨時舞台,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台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有時還會放上啤酒等飲料,花生、毛豆等零食。

  歌台表演通常安排於夜間八點至午夜十二點,台上表演五花八門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

  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歌台表演常因過於喧譁遭到部分周圍居民的投訴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現的一些橋段如愛説黃色笑話的主持人、穿着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台產生誤解。但這幾年馬來西亞慶贊中元理事會已經禁止表演歌手穿着暴露的服裝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產生誤會與摩擦。

  此外在檳城大山腳伯公埕有尊北馬最大紙紮大士爺 ,大士爺高達26尺8寸,慶贊中元已成為北馬區年度盛事,每年中元節期間,就有很多遊客湧入大山腳,主要是膜拜北馬最大尊的大士爺。這座體積龐大的大士爺是豎立在大山腳市區的埠眾盂蘭勝會大士爺殿內。這尊氣勢非凡的大士爺金身,也吸引了不少外國遊客前來參觀。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10張

  民間禁忌
  在我國古代,7月15是中元節,俗稱鬼節。相傳在這一天鬼門關大開,死去的人會來到人間遊蕩,因此活着的人在這一天要準備一些祭品拜祭冤魂。而自宋代延續至今,不同地方的中元節已然不再是統一的在7月15這一天,而是在7月11到7月15。而不同的地方卻有着相同的鬼節禁忌。

  1、牀頭掛風鈴
  風鈴的聲音很特別,很多人都喜歡,而貴兄弟同樣喜歡這樣的聲音。傳説如果在牀頭掛風鈴的話,很容易招來好兄弟,而順道的,他看到熟睡的你會做出些什麼來都是情不自禁。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在鬼節這一天千萬不要夜遊,因為這一天鬼門關大開,幽魂孤鬼都出來遊蕩,如果讓他看到了陰氣沉重的你,説不定會把你誤認為是同伴,將你邀請回家做客。

  3、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在鬼節這一天大多數人們都會提前為路過的好兄弟燒些紙錢,然後等到隔天再來收拾殘局。因此,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通常都會同意時間同一地點,千萬不可以在非特定場合時間燒冥紙。

  4、偷吃祭品
  在鬼節這一天人們會為鬼兄弟準備一些祭品,因此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5、晚上曬衣服
  在鬼節當天晚上最好不要在外面晾衣服,因為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6、喊名字
  如果不得已在鬼節當天晚上還在外面的朋友要小心了,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儘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7、游泳
  鬼節這一天忌下水,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遊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8、亂看
  俗話説人不犯鬼鬼不犯人,他們難得出來一趟自然是興奮異常的。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9、榕樹放在家門口
  在八卦靈異學中,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裏坐坐,最好不要再家門口擺放榕樹。

  10、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尤其是在中元節這一天。

  11、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3、輕易的回頭
  當這一天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隨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頭朝牀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裏,如果鞋頭朝牀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牀和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在這一天尤其忌諱。

  17、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因為他會覺得你跟他一樣都是獨自一個,如果可以做伴的話會更好。

  18、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鬼節這一天在家對着鏡子自拍更是危險,因為鬼兄弟很有可能會從鏡子裏面出來。

  19、玩碟仙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20、拖鞋整齊的放牀邊
  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牀邊,會招來靈界朋友的好奇,造成鬼壓牀,而在鬼節這一天更是如此。

  21、吹口哨
  口哨與鈴鐺的聲音對於鬼兄弟來説是同樣的聲音,聽到這樣的聲音他們通常都會認為是他的夥伴在召喚自己。而如果最後他看到的人是完全陌生的你,則很容易動怒,而後……

  22、忌披頭散髮睡覺
  鬼月時,到處都是在外遊蕩的孤魂野鬼,如果披頭散髮,小心被它們誤認為同類,硬要叫你起來聊天。

  23、生理期的禁忌
  民間認為婦女同胞在生理期間身體不潔,諸如動工、祭祀等事情都不宜在場觀看,以免觸犯神靈,導致不幸,或使得工事無法順利進行。
  姑且不論這種説法有無根據,但女性同胞在生理期間真的會因為身體狀況導致自身磁場不穩定,容易受到其他強大磁場的影響,所以還是要多謹慎。

  24、忌説鬼字
  中元普渡這一天,鬼魂幾乎傾巢而出,無所不在,尤其是普渡法會的現場,肯定是「鬼」滿為患。
  所以在中元普渡時,最好謹言慎行,除了忌説「鬼」字之外,也別口不擇言胡亂説話,小心鬼魂就在你身邊!

  25、亂踩冥紙
  冥紙是獻給鬼魂的祭品,在焚燒時,鬼魂們會聚集在旁邊搶拾,如果你在焚燒冥紙的時候亂踩亂跳,難保不會阻礙到它們的行動,鬼魂們生氣之餘,自然會對你不利。

什麼是中元節,這裏有你想要的和不知道的 第11張

  相關詩歌
  《中元節有感》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有感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彙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説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説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清代詩人龐塏的《長安雜興效竹枝體》一詩形象描繪了中元夜兒童持荷葉燈結伴遊樂的情景。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青荷葉,萬點銀花散火城。

  《日贈張尊師》
  日贈張尊師(唐)令孤楚
  偶來人世值中元,不獻元都未日閒。
  寂寂焚香在仙觀,知師遙禮玉京山。

  《中元日觀法事》
  中元日觀法事(唐)盧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氣中。雲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宮。
  壇滴槐花露,香飄柏子風。羽衣凌縹緲,瑤轂輾虛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蟲。青囊如何授,從此訪鴻家。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
  中元觀法事步虛虛(唐)殷堯藩
  兀都開祕錄,白石禮先生。上界秋光淨,中元夜氣清。
  星辰朝帝處,驚鶴步虛聲。玉洞花長髮,珠宮月最明。
  掃壇天地肅,投簡鬼神驚。儻賜刀圭藥,還留不死名。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隱
  降節飄飄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脱,温嶠終虛玉鏡台。
  會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中元夜》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欄邊見月娥。紅燭影回仙態近,翠環光動見人多。
  香飄彩殿凝蘭麝,露繞青衣雜綺羅。湘水夜空巫峽遠,不知歸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
  中元夜寄道侶(選一)(唐)陸龜蒙
  橘齋風露已清餘,東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為蛩破夢,短檐難得燕傳書。
  廣雲披日君應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羨羽人襟似水,平持旄節步空虛。

  《中元夜百花洲作》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裏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
  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寶星斗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清玉壺。
  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晉》
  中元雨中呈子晉(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鬱,大火空西流。茲辰喜佳節,涼雨忽驚秋。
  晼晚蘭徑滋,蕭萷庭樹幽。炎氣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筆隨事屏,塵囂與心休。端居諷道言,焚香味真諏。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優遊。

  《中元見月》
  中元見月(明)邊貢
  坐愛清光好,更深不下樓。
  不因逢閏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齋中作》
  中元日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單衾障素屏,空齋獨卧雨冥冥。輞川舊擬施為寺,內史新邀寫得經。
  窗竹弄秋偏寂歷,盂蘭乞食信飄零。年來會得逃禪理,長日沉冥不願醒。

TAG標籤:#中元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