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眾不同的高山族的節日風俗

與眾不同的高山族的節日風俗

占星站 人氣:1.98W

中華文化豐富多彩,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高山族是中國台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羣的一個統稱,不過也有少數居住在福建、浙江省等地區。那麼,高山族的傳統節日又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大家一起來看看與眾不同的高山族文化吧。

與眾不同的高山族的節日風俗

高山族的重要節日有:播種祭(泰雅人,三月下旬春播結束之日)、平安祭(布農人,四月初四)、“阿立”祖祭(平埔人,九月十六日)、豐年祭(曹人、魯凱人、阿美人等,八月十五日)、竹竿祭(排灣人,十月二十五日)、猴祭與大獵祭(卑南人,十一月)、矮靈祭(賽夏人,十月十一日至十八日)以及雅美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節慶通常與祭祀合一。紛繁複雜,台灣當局倡導因繁就簡,調整合並,以上列舉的是現在流行的主要節慶。在節慶期間,除歌舞聚宴外,還增添了體育比賽、文化展覽、遊藝活動等。

播種祭
  泰雅族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祭典,主要隨著季節及農耕活動而舉行。目前泰雅族流傳下來較為人所知的祭典為祖靈祭(豐年祭),相對於祖靈祭(豐年祭)的播種祭就較少有人聽聞,隨著時代習性的改變,再加上舉辦規模與時節都比不上祖靈祭(豐年祭),近年來播種祭活動也漸漸沒落。

泰雅族行祭儀裏,最重要且最多禁忌的當屬於播種祭了。 因為谷是主要農作物,如果不能豐收影響一年內的生計。相關的禁忌有:行祭前必須生火,且火種不得熄滅,否則小米種苗不發芽;不砍生草,否則稻秧枯乾。前往行祭碰到他人不得交談,因為行祭的目的是與祖先們祈福,如未達任務是大忌。

平安祭
  平安祭是布農人祈神福佑人壽年豐的傳統祭祀活動,包括射耳祭、洗眼祭等。通常在四月下旬粟田除草後擇日舉行,後統一為農曆四月四日舉行。祭前10天,男子進山圍獵約7天,返村翌日凌晨3時許,集中於村外空地,果薪燃火,輪流射擊插在木棒上的獸耳,未成年男子限用箭射,成年人不拘形式。

週歲嬰兒,則由老人抱之趨前,點射鹿耳,須每射必中,祈神佑其長大成為好獵手。拂曉時各自歸家,持惡臭難聞的茅草,蘸清水,面向太陽若干次,表示祛邪除穢,並祈神賜以好眼力。祭畢,頭目與男子把火堆搬入會所,禁止女性與狗入內。頭目切割獸肉,每人一塊,置於火上烤熟,然後,痛飲飽餐,即興歌舞,高談闊論,興致酣暢。

“阿立”祖祭
  阿立祖是西拉雅族人的守護神,其地位有如漢人信天公、西洋人信上帝、日本人信天照大神一樣,是最高的神。

阿立祖的祭日是三月二十九日,目前台南縣等地之西拉雅族後裔仍保有此信仰,並傳承不墜西拉雅族拜壺之祭典儀式。也因此西拉雅族被謂之為:“拜壺的民族”,或謂其族懷有“壺的信仰叢結”。

豐年祭
  豐年祭又稱為“豐收節”、“豐收祭”或“收穫節”,在每年秋收季節舉行,為期一週左右。由於居住環境及種植作物不同,農作物的成熟期、收穫期也不同,因此各地的節期也不盡相同。但是,都有共同點,就是在收割、嘗新、入倉等收穫的各個環節開始或結束時,都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向祖先神靈禱告,祈求保佑農作物順利收穫,並預祝來年五穀豐收、人畜兩旺。祭禮之後,舉行聚餐、歌舞、遊戲及篝火晚會等,人們舉杯同飲,歡歌共舞,沉浸在節日的喜慶與歡樂之中。

豐年祭是台灣原住民最隆重、規模最大的傳統祭典,和漢族的春節地位相當。為慶祝豐收而舉辦的豐年祭,各個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為民俗文化的窗口,尤以花蓮台東一帶與台中阿里山一帶的豐年祭最為熱鬧。豐年祭大多集中於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個部落,每個部落都會錯開時間舉辦。

竹竿祭
  傳説排灣族發源於大武山,祖靈依部落墾拓先後依序巡訪,每輪需時5年左右,故以祭祀祖靈為旨的竹竿祭,便5年舉行一次,所以又稱五年祭,是排灣族社會最重要的祭典;但目前僅屏東縣來義鄉的古棲村和台東縣達仁鄉的土阪村仍保有這項祭儀,其中又以土板村的竹竿祭,保留了較完整的面貌。

整個儀式分前祭、刺球祭及送神三大部分。前祭部分以女巫在祖靈屋內向山、河神祈求平安開始;事前,女巫們亦在村外搭設竹棚,供惡靈棲身,以防其進入村中干擾祭儀。佈置妥當後,族人們誠敬地邀請祖靈降臨,與族人同樂。

祭典的高潮是最後一天的刺球祭,刺球用的竹竿長約8公尺,是由祭司、頭目等人擇定時間、地點砍取而來,使用前且須過火驅邪;竹竿的長度、紋飾因刺球者的身分而有別,所刺之球則以軟藤編制,大小如壘球,並繫上細繩,看起來既像球的尾巴,又像是扎着辮子的人頭。

典禮開始時,祭司將10顆分別代表不同意義的滕球依次拋向空中,只見二、三十支竹竿迎向場中,爭相搶刺藤球,好不壯觀。10球陸續接畢後,村中男丁進場自由拋擲藤球,這些自由球並無特殊意義,但須等到主管的竹竿刺中藤球后,儀式才告一段落。這時,刺球者齊將自己的竹竿劈斷,持着竿頭疾衝回家,因為他們相信,祖靈仍停留在竹竿上,這些竹竿日後也僅能供頭目搭造房屋,一般人不得利用。

一番儀式後,族人恭送祖靈回到大武山,沿途繞經每户人家,傳統上,各家各户會奉獻小米糕,如今則有以現金、雜貨代替者,頗似漢人舞龍、舞獅的習俗。儀式結束後,會進行盛大的歌舞活動,歡慶祭典圓滿達成。

猴祭
  所謂“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進入少年會所的成年禮儀,一般稱為“刺猴祭”。猴祭為卑南族的年祭拉開序幕,儀式前,少年級的成員會先挨家挨户去驅邪。第二天早上,正式舉行猴祭;少年級的成員穿着傳統服飾從會所出發,走到部落邊界時,先派兩位年長的第六年級,去當年有喪事的人家裏除喪,然後再到關猴子的地方刺猴。少年們以山猴(現改為草編的猴子)為假想敵,舉行刺猴儀式,藉以磨練他們的膽識和戰鬥技巧。

大獵祭
  猴祭之後數天是 卑南族舉行大獵祭的日子。青年級以上所有的男子出發到山上去打獵。其中,青年級的青年會圍上藍布裙,一起到山上紮營狩獵。婦女則在家中做年糕、編花環、及搭建凱旋門,以迎接由山上平安凱旋迴來的男子。到最後一天早上,眾男子整裝返回部落,而部落中的婦女則會攜老扶幼,帶著豐盛的食物、花環等候在部落外的凱旋門。

回到會所之後,老人會以黑布裙換下青年原來穿的藍布裙,以表示成年,並建立終生指導的關係。老人與青年之間即具有「教父」、「教子」的關係。老人要訓練青年學習良好的舉止與品德,而青年則有聽從老人,為老人工作的義務。當晚老人帶領剛晉升的青年到族人家中拜訪,昭告諸親友,這些年輕人可以自由結交異性朋友了。大家盡情歌唱跳舞,將年節氣氛帶到最高潮,直至第二天凌晨才結束。

TAG標籤:#節日 #高山族 #風俗 #與眾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