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

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

占星站 人氣:1.1W

千百年來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給傈傈族的人民帶來許多快樂,是傈傈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對傈傈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響。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是傈傈族的原生態音樂,而葫蘆笙的製作歷史悠久,生產年代目前已無法考證了,葫蘆笙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

妙不可言的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葫蘆笙

傈僳族葫蘆笙的由來
  傳説,很早前有個傈僳族老漢,得了五子,結果五子全亡,老人悲痛欲絕,特地來砍紫竹,割來葫蘆,做成長短不一的象徵五個兒子的五管葫蘆笙,最長的一管象徵老大,依次推。以後,為懷念兒子,老人天天吹葫蘆笙來寄託自己的哀思。

傈僳族葫蘆笙的發音特點和原理簡述
  葫蘆笙的吹奏要靠送氣和用有效手指(部分手指和手掌用來把持樂器)按動對應位置的奏音孔來實現,如果不用手指封閉這些孔,無論如何送氣都不會使葫蘆笙發出聲響,這種共振現象的運用是該種樂器的基本發音控制原理,為使旋律更婉轉,如遇到有顫音時,靠右拇指快速按動樂管背端來實現。

傈僳族葫蘆笙的特色
  傈僳族葫蘆笙規則長短不一,最長的一般在一尺五左右,最短的約五、六寸。葫蘆笙有戴帽或不戴帽的之分。戴帽的音色飽滿、圓潤,不戴帽的音色清晰、明亮。戴帽不戴帽可根據吹奏者的興趣而定。此外,傈僳族葫蘆笙還有大小調之分。大調多為徵調音階,小調多為羽調音階。

傈僳族葫蘆笙曲調
  傈僳族葫蘆笙曲調優美動聽,有為舞蹈伴奏的和獨奏的。曲調多為兩個聲部,第一聲部為旋律,第二聲部常為五度、八度和音。旋律聲部有的輕快活躍而富有生活表現力,有的旋律清晰而明亮,和音往往出現在弱拍而使拍子規律反之,這樣節奏就更為突出,聽起來明朗,特別便於穩健舞蹈節奏。

葫蘆笙的吹奏要靠送氣和用有效手指(部分手指和手掌用來把持樂器)按動對應位置的奏音孔來實現,如果不用手指封閉這些孔,無論如何送氣都不會使葫蘆笙發出聲響,這種共振現象的運用是該種樂器的基本發音控制原理,為使旋律更婉轉,如遇到有顫音時,靠右拇指快速按動樂管背端來實現。

千百年來,傈僳族葫蘆笙舞樂和嘎且且撒勒舞一樣,已成為他們民族中男婚女嫁活動和傳統節日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這充分展示了傈僳人熱愛生活的態度以及他們慶豐收、慶傳統節日時的喜悦。

曲目類別簡介
  葫蘆笙曲可按定調方式分為以簡譜“5”為主調的“意白”曲系和以“6”為主調的“意賊”曲系。

吹奏“意白”曲系要打開定調孔,五管笙共有5、6、1、2、3、5六音,七管笙依次遞增6、1兩音;吹奏“意賊”曲系要封閉定調孔,五管笙共有5、6、1、2、3、5、6七音,七管笙遞增1、2兩音。

葫蘆笙樂曲都是該地大家自娛舞“刮七”的領舞音樂,按照舞蹈的步法去理解,其樂句結構有4/4、3/4、2/4、6/4等種類型,各種樂句結構在具體運用時要相互穿插使用,所有2/4笙曲都要結合當時舞蹈的步伐分類來吹奏,比如:“刮遲”類有4/4和3/4相連運用的,有4/4和2/4相連運用的;“刮延”類有4/4和3/4、4/4和2/4、4/4和6/4分別相連或混合使用的。

現存的曲牌名稱及大概音樂內容
  1、《大蠻調》(《時同刮延》),是樂句變化最豐富、樂段最長的曲牌曲,旋律優美,吹奏難度相對高。

2、《念雜四微遲》表現鳥鳴花香的情趣。

3、《念雜已皆多》,表現烏鴉喝水時俯首和昂頭之間的情狀。

4、《趕街調》,表現鄉間趕集時人羣熱鬧喧譁的情景。

5、《延遲調》,表現傈僳族婦女紡麻織布的勞作情景。

6、《臘個臘色》,表現傈僳族獵人獵虎殺狼的情懷。雜曲都是沒有固定的散句,散段的聯奏,只要樂句結構適合當時舞步就可以聯奏領舞。

現狀隊伍和主要骨幹代表人物簡介
  老羣山地區葫蘆笙舞樂藝術的原生態存活還相當普遍,黎明傈僳族鄉的發展形勢尤其良好,是鄉內各種規格的節慶、會議、接待等重大活動以及民間喜慶,喪葬、聚會等家庭、家族主題活動的夜間歌舞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文娛形式。鄉內黎明、黎光、美樂、堆美、金莊五個村委會範圍內都有組織篝火打跳的民間傳統習俗,所以葫蘆笙曲的民間運用率最高,所有上述村委會都有民間奏笙領舞藝人隊伍,其中黎明村委會的藝人最多、最活躍。

黎明村委會有18人較成熟的奏笙藝人,其中王麗別村(蘆笙村)有六個藝人;黎光村委會有6人,美樂村委會有11人,堆美村委會有4人,金社村委會有2人,其他村委會共有4人。全鄉共有48人骨幹藝人能到位地吹奏葫蘆笙並領舞。

在眾多的骨幹藝人中,蘆笙村的丁樹才被新聞媒體稱為“葫蘆笙王”,是全鄉元老級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樂器製作(含琴、笙)和全部主要傳統樂器的演奏,熟悉現存的所有曲牌,其影響遍及全鄉,授藝人數多達十餘人,德高望重,但年事已高(81)歲,體弱多病,不能夠正常從事他熱愛了一生的葫蘆笙藝術。丁樹才培養起來的王永剛、丁國仁、丁學科、徐麗剛等衣缽傳人深得真傳,新一代蘆笙村藝人正在全面發展。

其中王永剛是丁樹才的外孫,已全面繼承了丁樹才的樂器製作和演奏技藝,且有自己的發展,他的文藝才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奏笙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並且在演唱傈僳族傳統民歌和山歌雜調方面已經具備了很全面的聲樂能力,成長為最受歡迎的民族民問藝人。阿石才是黎明鄉培養同來的傈僳族着名藝人和歌手,1999年至2003年在鄉文化站當臨時工站員,2003年底應麗江東巴谷原生態民族風情園之聘,他的從藝是專業性的,民間影響廣泛,先後出版發行了錄音盒帶《阿石才葫蘆笙舞曲選萃》和VCD光盤《黎明傈僳族歌舞打跳》一、二集。在新聞媒體上,阿石才的專題或綜合報道很多,省級以下的電視台經常性地有他的相關報道,從2000年到2006年。先後在中央電視台3、7、12、頻道播出了他的專題報道,先後於2005年和2006年受越南、緬甸、泰國傈僳族界邀請前往三國演出。阿石才為傈僳族文化的宣傳和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突出的貢獻。

對葫蘆笙舞樂的綜合評價
  1、黎明鄉傈僳族是老君山地區傈僳族傳統文化最集中、最典型的,美樂河流域和鎮蘭河流域是鄉內傈僳族的主要聚居區,這裏風光神美,山川絕秀,孕育和繁衍了具有顯着地方色彩和濃郁民族氣息的豐富傈僳族文化。以葫蘆笙舞樂為代表的傈僳族器樂曲是該區域原生態文化寶庫中最有文化價值的珍貴遺產。

2、葫蘆笙舞樂有完整的曲系,曲目類別和豐富的雜曲、散段、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得以較全面的傳承,保持了很高的原生態風貌,音樂形式具有古樸厚着的原始音樂特點。旋律優美,節奏鮮明,情調歡快積極,能充分地體現傈僳族樂觀豁達、淳樸寬厚的民族性精神風貌。

3、這種舞樂存活興盛於着名的老羣山景區黎明丹霞勝境,是與卓越的自然景觀相輝映的眾多人文景觀中最絢麗的閃光點,是葫蘆笙和與之並存的四絃琴“七本”二絃琴“吉自”以及民間流行不衰的系列聲樂使這片天地充滿靈氣和永不磨滅的文化魅力,使這裏成為世人眼中“天人合一,靜謐詳和”的世外桃源,人間仙域。

4、葫蘆笙舞樂是真正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廣泛的羣眾基礎,有相當數量和質量的各種年齡段的傳承人,隊伍強大、發展良好,因此,這種舞樂沒有嚴重的瀕危現象,但是必須加以切實保護,因為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傳承過程中的原生態程度不斷受到一些外來因素干擾,部分曲牌演奏後繼無人,而新一代傳承人多數習慣於雜曲,散段的聯奏,長此下去,舞樂特質和地方特色會被削弱和逐步喪失。

5、葫蘆笙舞樂產生了較廣泛的社會影響,被世人稱為沒有污染的天籟之音,不僅本土羣眾非常喜愛,而且外鄉外地外省乃至許多國際友人也表示了由衷的讚賞,在葫蘆笙藝術的對外傳播過程中產生了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代表人物,成為有分量的文化名人

6、由於葫蘆笙舞樂的傑出內在價值,面對旅遊開發中文化供求關係的相應增強,意味着對它的開發利用,認為有開發利用的可行性,但一定要注意對其內在特質原生態的保護,特別要對相關藝人給予切合實際的關懷和愛護,在開發過程中不宜進行不恰當的虛假,變質的外包裝。

保護措施和規劃
  1、已經整理出版發行了相關錄音盒帶和VCD光盤兩套,把骨幹隊伍造冊登記,主要骨幹已建立相應文字檔案,努力為代表人物申報省級文化傳承人稱號。

2、相關的保護規劃。

TAG標籤:#傈僳族 #葫蘆 #妙不可言 #舞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