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起源於祁連山的古老民族

起源於祁連山的古老民族

占星站 人氣:8.72K

中國有很多個民族,其中有不少是少數民族,他們起源於不同的地區,不一樣的山脈。而有一個民族是起源於中國的祁連山,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普米族。
  那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普米族又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隨小編去普米族文化看看吧!

起源於祁連山的古老民族

普米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起源於古代祁連山一帶的羌人。根據族內、外專家學者研究認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經柴達木盆地進入巴彥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頭地區,並在那裏進行部落聯盟,形成“盤木”共同體。大約到了先秦時代,盤木共同體的大部分遊牧遷入到現在的川西北線一帶,與自甘南南下進入川西的“白狼”結合成更大的族體,史稱“白狼盤木”。漢代,白狼盤木已經遷移到滇西北的邊境,宋朝末年,川西南盤木中被迫跟隨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達蘭坪,此後陸續有農牧民到達於此定居,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根據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共有3萬餘人。由於歷史的原因,普米族人居住較為分散。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犛牛山麓。少數分佈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裏等地。與漢、白、納西、藏等民族交錯雜居。形成一種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

普米族自稱“培米”。“培”意為白,“米”意為人,有白人的含義。古代漢文史籍稱之為“西番”或“巴苴”。

1960年5月,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宣佈改“西番”為普米,從此正式定名並將自稱和他稱歸於統一。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普米族人在與周圍民族和睦相處的交往過程中也掌握了多種民族的語言。普米男子普遍兼通漢、白、納西、藏等民族的語言;但沒有流傳至今的文字,僅發現有一種處於文字前身狀態的刻劃符號,在寧蒗和木裏的普米族曾經使用過簡單的圖畫文字,字數雖少,但已經堪稱萌芽狀態的原始文字。

普米族民間傳統體育
  普米族的民間體育運動主要有打鞦韆、射箭、打磨秋、跳繩等。這些娛樂活動,常帶有普米族居住山區和半農半牧生活的民族特點。

打鞦韆:在形式上與其他民族類似,但是其鞦韆架很有特色。普米族人把六根長幹木料分成兩組,每組三根,並分別用竹篾繩栓住一頭,豎起來後叉開,形成兩個三角支架,中間橫搭一根木料,上面栓一根長篾繩套,人就站在繩套上,兩手抓住身體兩邊的篾繩開始盪鞦韆。打鞦韆這種運動一般在過大年時進行。

摔跤:普米族也有摔跤形式,其方法是摔跤的雙方先握緊對方的腰帶,然後 用肩、臂和腰的動作將對方摔倒為勝,在摔跤過程中不能抱腿和絆腳。一般都是三局兩勝。如雙方同時雙肩着地稱“平肩”,如果平肩三次就不能再比賽了。

打磨秋:是在一根豎載的短木樁上橫扣一根光滑的粗木幹,杆兩頭分別壓上一人,旋轉起來進行取樂的一種活動。打磨秋大多是節日期間在村邊舉行,參加者以青年男女和較大的孩子為主。此外,在普米族民間也有射弩活動,其方法也各周邊其他兄弟民族一樣。

普米族民間音樂、舞蹈
  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豐富多彩,有着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產、生活、歷史、倫理、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

起源於祁連山的古老民族 第2張

音樂
  普米族聲樂中各種曲調大多已經定型,並形成了各自的區域特色。在寧蒗以北各地區的音樂曲調中受到了藏族和彝族聲樂的影響,也保持了本民組的特色,蘭坪民歌的聲樂部分則既有藏族音樂的痕跡,也體現了普米民歌代代相傳的風格。

可以分為民歌(含情歌)、哭腔、禮儀和祭祀四個部分。其中民歌又可以分為山歌、老年凋、出門凋、獵歌、生活(生產)凋、敬老歌、牧歌等;哭腔屬於發自內心的聲音,不受節奏和音高的約束;禮儀歌則在特定的禮節和禮儀中才可以吟唱,因此流行面較窄;祭祀歌主要由原始宗教音樂為主要成分,內容豐富且風格各異,主要有拜龍凋、祭山神等。

舞蹈
  根據來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可以分為生活舞蹈和宗教舞蹈。

普米族的傳統舞蹈“打鍋莊”就屬於生活舞。鍋莊舞舞蹈動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獵、紡織、洗麻等方面的生產勞動形象。傳統的鍋莊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現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幾種曲調。鍋莊舞舞步剛健明快,熱情奔放,動作幅度有大有小,邊唱邊舞,保留了古代歌樂舞三位一體的特點。普米族舞蹈大都帶有集體舞的性質。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普米族民間傳統吉祥物
  普米族民間工藝竹編歷史悠久,而且做工精細,其中尤以竹編“篤巴”為人們所愛,所以民間很多人認為:作為普米族吉祥物,當以“篤巴”莫屬。篤巴是普米族語,實際是一種竹編的篾盒。

普米族傳統節日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繞巖洞、轉山會、嘗新節等等,這些節慶活動與普米族人的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着密切的聯繫。

“大年”節,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臘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餘天。節日這天,各家各户在院內、大門外和屋頂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興旺發達。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吃 團圓飯,夜間要留人守歲。當雄雞啼鳴時,各村寨鳴槍吹鑼 螺,以示報歲。

接着,各家舉行祭房頭,祈禱平安吉祥、五穀 豐收。然後,男女青年爭先恐後地跑到水塘、小溪,水井背 水,以最先取得淨水為吉祥。年節期間除親友互相拜年、祝福外,各村寨還要舉行文娛體育活動,主要有唱歌、跳舞、打 靶、盪鞦韆、賽馬、賽跑和捕捉飛鳥等項目。

大過年: 普米族人的春節一般要持續三天到半個月時間,在寧蒗以臘月初七為歲首,蘭坪和維西的普米人則在正月過春節。春節期間,普米族同一氏族的人邀約集體上山放牧,共同聚餐。青年男女舉行賽馬、打靶、賽跑、踢毽子、盪鞦韆等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每逢新年,普米人還要為年滿十三週歲的小孩舉行成丁禮,祝福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大十五節:寧蒗普米人在每年臘月十四身着鮮豔的節日盛裝,扶老攜幼上山露營,舉行篝火晚會,次日,繞“嘛呢堆”祈禱求福。青年男女也利用這一節日唱歌跳舞,進行社交活動。

清明節:是蘭坪、維西一帶普米人民的三大節慶之一。活動內容大體上與鄰近地區的白族和納西族相似,家家門前插柳、上墳祭祖,青年男女到河邊野餐。

轉山會:是一種羣眾性的宗教節日,每年夏曆七月十五,寧蒗地區的普米族要進行“轉山會”,拜幹母女神,青年男女也利用這個機會進行社交和娛樂。男子攜帶甜食,女子攜帶甜酒瓜果到獅子山遊玩。路遇行人,無論是否相識都要熱情關照,互贈食物。

嘗新節:每當大小春收穫季節,普米族人都要舉行嘗新節。每家用新糧釀造成美酒,並煮新米,供奉灶神,祭祀祖先,然後全家宰雞殺羊,煮豬膘肉,宴請親友,慶祝豐收。

TAG標籤:#祁連山 #民族 #起源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