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蒙古族體育文化 - 詳談

蒙古族體育文化 - 詳談

占星站 人氣:2.06W

蒙古族從小生活在遼闊的草原上,經過長時間的生活與探索中,慢慢積累、發展成為現在為人所知的蒙古族體育。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從小就要學習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藝”。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瞭解一下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藝吧!

詳談:蒙古族體育文化

摔跤、賽馬、射箭作為蒙古族傳統的“男兒三藝”,自古即是男子漢們必備的本領,也是衡量他們有無真功夫的標誌。這些活動不需要專門的場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數,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因此,不僅是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勞動之餘或婚禮、節日等喜慶時刻,民間也經常開展。蒙古族人民羣眾性的摔跤、賽馬、射箭等體育運動,不僅鍛鍊了體魄,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近幾十年來,內蒙、新疆等地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運動員,蒙古族運動員在全國的各種比賽中屢屢獲獎,在國際比賽中也常登領獎台,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賽馬
  蒙古人幾乎是天生酷愛馬,也很會訓練馬,若在過去,作為馬背民族更是離不開馬。好馬、好騎手一直享有極高的榮譽。因此,賽馬當然成為牧民最喜愛的運動。蒙古族賽馬一般分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指讓鞍具齊全並釘有合適馬掌的馬跑對側步(即前後蹄一順交錯前進),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和美觀。有豐富經驗者才能騎出走馬來,所以,參賽的馬多用5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以成年人為主。比賽時,要求騎手有高超的騎術,能夠駕馭好馬,使其既走得快、穩、美,又不能跑起來。還要求馬抬步越高越好,這樣顯得很有“風度”,這不僅取決於馬掌的重量,還要馬的素質。一匹好的走馬,即便在牧區也價格非常昂貴。

賽奔馬是比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奔馬的步代與走馬不同,是四蹄分前後成雙交錯奔跑。參賽的選手多為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居多,因為他們體輕敏捷。為了減輕馬的負荷和照顧騎手的安全,奔馬都不備鞍具或配備輕巧的鞍具。騎手們只穿華麗的綵衣,頭束紅綠飄帶,顯得英武、神氣。賽程一般長25至35千米。奔馬賽比走馬賽普遍,參賽的人數也多,少則幾十,多則逾百。比賽開始,選手們迅速躍馬,揚鞭飛奔,觀眾則雀躍歡呼,吶喊助威。

按蒙古族的習俗,賽馬結束後還要贊馬。取得名次的馬依次排列在禮台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誦唱贊馬詞,然後還要朝獲得第一名的騎馬身上撒奶酒或鮮牛奶,以示祝福。除這種傳統的賽馬方式外,近些年還出現了障礙賽、花樣賽等新的賽馬形式,使這一馬上運動項目愈發豐富、精彩起來。

射箭
  蒙古族傳統娛樂競技項目。源於早期蒙古族以弓箭為射獵工具和征戰的武器。蒙古族自古以來以精騎善射聞名於世。蒙古族射箭分騎射和靜射,而尤善騎射。比賽時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弓箭之式樣、重量、長度、拉力都沒有多少限制,各取其便。一般規定每人射9箭,分三輪射擊,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名次。靜射即指站立不動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間的距離可依具體情況而定,但同一次比賽賽程是固定不變的。騎射是指選手在特製的跑道上邊騎馬奔馳邊拉弓而射。跑道通常為一條4米寬、85米長,半米多深的溝。跑道左側立有兩個靶位,右側立有一個靶位。比賽時,射手躍馬進入跑道,在疾馳的馬背上張弓搭箭,瞄準勁射。

1959年射箭被列入中國體育競賽項目,要求按照國際比賽規則進行比賽,運動員以射中箭靶環數多少決定名次。

詳談:蒙古族體育文化 第2張

摔跤
  蒙古族摔跤既不同於中國式摔跤,也不同於日本的相樸,其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比賽規則和方法是:不分等級(不分年齡、不分體重),沒有人數限制,只要是2、4、6、8、16、32、64、128等雙數即可。

所有選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員負責編排配對或抽籤配對後上場。比賽實行單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每輪淘汰半數。裁判員發令後,雙方握手致意,然後開始交鋒,一般不限時間,可以採取勾、拉、踢、絆、推、抱、舉等各種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準亂踢,更不能扯褲子,膝蓋以上任何部位着地即為失敗。

摔跤手有專用服裝,上身為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坎肩“昭德格”,下穿肥大的摔跤褲,腳蹬蒙古靴,頸上套五顏六色的布條項圈。比賽場地簡單,只要有一片草坪或鬆軟空地,觀眾席地圍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間進行比賽了。比賽前,雙方都有人高唱挑戰歌,以助聲勢。摔跤手入場、退場時都要模仿虎步或鷹步動作,跳躍行進,威武雄壯。冠軍獲重獎,並在民間享有極好聲譽。

套馬
  套馬也屬於蒙古族傳統體育活動項目。一般分繩索套馬和揮杆套馬兩種。繩索套馬原為牧民放牧時約束馬匹的一種手段。比賽時,選一烈性難馴的馬,先令其疾馳。參賽的成羣騎手,手持打有活結的繩索,騎馬緊追,到一定距離,拋出繩索套馬,以先套準並能束住烈馬者為勝。

揮杆套馬
  蒙古族傳統的體育活動。揮杆套馬多在喜慶節日舉行。青年騎手以數十人為一組,雲集草原,各持一長約3米的竹竿。竿頂扎一繩環,環的大小以能套住馬頭為宜。先讓一烈馬疾奔,套馬手們縱馬飛馳,緊追不捨,到適當距離時即迅速揮杆將馬套住。以先套住馬頭、拉住烈馬者為勝。蒙古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原為牧民放牧時約束馬匹的一種手段。比賽時,選一烈性難馴的馬,先令其疾馳。參賽的成羣騎手,手持打有活結的繩索,騎馬緊追,到一定距離,拋出繩索套馬,以先套準並能束住烈馬者為勝。

馬球比賽
  這是一項受蒙古族羣眾歡迎的體育運動項目。參加比賽的雙方隊員手持“T”形枴棒,騎在馬上擊球射門,縱馬互相追逐,比賽場面既緊張激烈又饒有風趣。

詳談:蒙古族體育文化 第3張

馬術表演
  蒙古族的馬術表演非常精彩,有很多項目。“跨越障礙”是在運動場跑道上每隔幾十米設置一個高1米的跨欄。跑道終端立着一個直徑約2米的火圈,矯健的馬從起跑線踏蹄起跑,越過跨欄,鑽過火圈直達終點。“乘馬斬劈”是在200-250米的距離之間樹立起十幾個目標。騎手們手持馬刀,疾馳如飛,經過一個個目標時舉刀劈砍,刀起目標落。“馬上技巧”是由運動員們在飛馳的馬背上做出各種造型動作。

運動員一般八九歲就要在馬術隊裏接受嚴格的訓練。技巧表演可分單項和多項,其中又分別包括單人單馬、單人雙馬、雙人雙馬和多人多馬。一匹飛奔的馬經過騎手身邊,騎手可以突然抓住馬鬃翻身上馬,又會突然下馬腳尖點地再躍上馬背。其他技巧還有在馬背上“空翻倒立”、“側方隱蔽”、“樓裏藏身”以及驚險的馬上疊羅漢等表演。

賽駱駝
  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充滿濃郁的牧區生活氣息。主要在阿拉善等地區流行。賽手們穿着蒙古族盛裝,騎在駝背上,駱駝飛跑起來如離弦之箭。賽程一般為5千米,先到終點者為勝。獲勝者常被人們抬起,共唱歌跳舞,以示敬佩。

布魯
  蒙古族傳統體育活動。流行於內蒙古東部地區和吉林的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一帶。布魯為木製,長約50釐米,寬6釐米,厚1.5釐米,頭部彎曲,形似鐮刀,頂端包鉛,重約175克,原為狩獵工具。比賽分投遠和投準兩種。投遠時以投擲距離遠近定勝負,一般均能擲出100米外。投準時,在場地上豎立三根高50釐米、上端直徑4釐米、下端直徑6釐米的圓形木柱為目標,木柱的間隔為10釐米。投擲距離一般為30米。投中目標即按規定得分。投遠與投準均以每人三次為限。三次投擲需在30秒內完成。投擲姿勢無規定,以三次投擲中的最好成績定名次。布魯在內蒙古自治區列為那達慕大會正式比賽項目。

蒙古象棋
  蒙古語叫“沙特拉”,來源於阿拉伯語的“沙特拉茲”。是蒙古族傳統的娛樂和比賽項目之一,與國際象棋十分相似。雙方各有16個棋子,每個棋子造型不同,如刻成駱駝、馬、獅子、諾顏(王)、車馬等形狀。蒙古象棋具有鮮明的草原特色和民族特點,而且每個棋子都是獨立的雕刻工藝品。蒙古象棋是約公元13世紀從古代波斯傳入蒙古草原的。其走法仍保持着舊制,即帥和卒不能對換;相走三格,帥走兩格,卒只能一格格走,王位在左等等。

TAG標籤:#蒙古族 #體育 #詳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