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占星站>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

獨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

占星站 人氣:1.14W

京族婚俗體現了京族人民的倫理觀念和人生價值觀,同時又帶有濃重的時代印記,呈現出傳統婚俗與現代婚姻交織混融、多姿多彩的京族文化風貌。京族的婚姻禮俗相當完備,從擇親選偶、訂婚迎娶,到婚後習俗,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現在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獨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

一、擇偶
  京族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多由父母包辦。也有少數青年男女在勞動中通過對山歌自由戀愛,但必須徵得父母同意才能結婚。“踢沙”和“擲木葉”是京族青年男女特有的試探愛情的方式。在平常集體做海,或是在唱哈節這種盛大的傳統節日裏,京族男子若發現自己的意中人,便向那姑娘步步靠近,用腳尖將沙子撩向對方,或折下一段樹枝,將木葉撕成細綹狀,擲到姑娘身上。

如果女方也心中有意,她會按照同樣的方式用腳尖把沙踢回對方,或把木葉撒到對方的身上,以表接受。但是,不論男女戀情有多深,最後還是要徵得父母的同意,並通過“藍梅”(京語,“牽情引線”之意,即媒人)出面,按一定的禮儀程序行事方能結合。

通婚範圍以本民族內部為主,但與鄰近的漢、壯民族通婚的也有。一般同姓和五服內不能通婚,嚴禁姑表通婚,若有違反,必將受到“翁村”父老罰款。並要邀請村中父老飲酒説情才算了事。有童養媳和入贅的殘留。有的家庭往往因為缺乏勞動力料理家務,就用錢在本地或外地買回一個年約六、七歲的女孩在家煮飯,作些輕微的家務勞動,待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就給兒子結婚。

寡婦可以再嫁,但常常收到歧視,且聘金很重。如果有某個男子想找寡婦為妻,該男子則要給一些錢與寡婦的家翁或叔伯,得到他們的認可方能成親。寡婦不能在前夫家裏出嫁,必須到圩場或樹林中等候迎娶,以免家中發生不幸之事。

二、訂婚
  京族人對訂婚十分慎重,其禮儀也相當複雜。其過程是:
  ①合同生。男女雙方的婚事經父母同意後,便把年庚帶去算命,若命合,男方將女方的年庚存起,否則交媒人退還女方。京族羣眾稱這一做法為“合同生”。

②定彩頭。若男方將女方年庚留下的話,便將年庚放在祖公神案上檢驗吉凶,期限有三天七天不等。在此期間,若有家畜傷亡或碗碟破碎,則認為不吉,還將年庚退還女方,若平安無事,則認為吉祥,可以定婚,這叫做“定彩頭”。

③相命好。定彩頭獲吉利後,認為可以成婚,則告知媒人向女家議聘禮,所議的一般是酒、米、豬肉以及身價錢的多少。然後由男方家把聘禮送給女家,這叫做“相命好”。最終確定這門親事。

京族地區民間還流傳着另一種極其簡便而有趣的做法,即“藍梅”傳歌對花屐。男女雙方相互鍾情,並得到父母的認可後,要通過“藍梅”將各自想好的一首情歌,請她代為傳唱給對方,同時還送去一隻繪有花草等彩色圖案的木屐。如果雙方相互遞送的木屐正好合成一對,就認為是有緣分;否則認為是命不合,相聚無緣。傳遞情歌和木屐之後,便由“藍梅”選定佳期,進行“聯親”。

“聯親”的時候,由男方請一對能説會唱的男女,將用糖、糯米、蔞葉、糕餅、茶葉、紅棗、黑棗、檳榔等物疊成喜慶圖案的“禮盤”送到女方家。雙方在接送禮盤的過程中,都以歌代言,直唱到情滿興盡的時候,女方家的歌手才接過“禮盤”。這時,雙方的婚事才算成為定局。“藍梅”傳歌對花屐,很可能是京族在受到漢族婚俗影響之前本民族的古老婚俗。

獨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 第2張

三、迎親
  迎親是京族婚禮中最隆重的儀式,過程也比較複雜。其主要程序和內容如下:
  1.送日子
  男方在婚前數月,先請算命先生擇定迎娶和“開容”日期,用紅紙列舉,並由媒人將一、二塊豬肉和一盒萎(內有檳榔)送到女家。若女方認為日期合適,則收下紅紙和禮物,如期完婚,謂之“送日子”。

2.哭朝
  新娘在出嫁前三天或七天就開始哭嫁,俗稱“哭朝”。第一晚叫歎父母,訴説父母的養育之恩;第二晚叫歎叔伯兄嫂,訴説年少不懂事,蒙諸位長輩教育栽培。第三晚叫歎姐妹,訴説友情,不忍分別。在新娘哭朝時,其母親或嫂嫂、姐妹也陪着哭,大多是依依難捨,勸嫁後成家立業,聽從丈夫的話等等。

3.開容
  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男方將顏面粉、紅線等禮物送到女家,這時女家煮豬肉拜祖,新娘放聲大哭一場之後,由一夫婦雙全、有兒有女的婦女扶出祖廳坐定,用一條細線替她夾去面上細毛及塗上脂粉,稱謂“開容”,意為從此要以新的面容為人妻做人媳了。

4.拜神
  結婚前夕,新郎家裏捧出一托盤的檳榔和三百六十塊銅錢的封包,到哈亭去拜神。由哈亭香公敲三遍鼓,以示明天某家要迎親。讓全村人都知道。

5.迎親
  這天,新郎打扮一新到女家去,先拜女家的祖先,後拜岳父母。禮畢,新郎將檳榔拿出敬奉岳父母及叔伯嬸母,由叔伯贈予封包,禮畢回家。當新郎圓家後,男家便派二男二女到女家去接新娘,並帶上事先挑選好的歌手。到了新娘家,雙方的歌手便開始進行對歌。男方的歌手必須唱贏了女方的歌手,才讓新娘出門。

新娘出門以後,女方的歌手們又在迎親路上設下三道關卡,用紅布條攔住。男方歌手唱贏一次,拿下一條紅布條,通過一道關卡,最後都唱贏了,才讓迎親的人把新娘領走。新娘步行到男家時,由雙方陪送的男女青年唱起歌來,一唱一答。有的還請來男女歌手,相互唱和,熱鬧非凡。

6.接親
  新郎認親回來以後,男家便組織接親隊伍,並帶上兩對男女歌手。女家也請兩三對男女歌手在新娘家伴着新娘等候。這時女家緊閉大門,並在路口設下三道彩門,每道門都用綵帶或紅繩之類的東西來阻攔接親隊伍,並派歌手把守,這是婚禮中的“歌卡”。在第一重“歌卡”裏,全由歌童把守,第二、第三重由得力的歌手把守。當接親隊伍唱着歌前來的時候,“歌卡”的女方歌手就不斷唱起“盤歌”向客人盤問,接親的男方歌手必須一一以歌作答,直到對得讓對方滿意。才能通過“歌卡”。三道“歌卡”全通過後,女家才敞開大門。接着新娘由最親的兄弟背出門外,由接親和送親的隊伍陪同步行到男家,不坐花轎,不論路程的遠近都是一樣。一路上,歌聲不斷,以增加婚禮熱鬧的氣氛。

7.拜堂
  新娘將到男家時,男家則派人到離家不遠的地方迎接,並鋪好席子給新娘走進家門,隨而舉行拜祖公,又稱“拜堂”。拜堂時,新郎新娘男左女右,一同跪拜祖公和父母,拜祖公四拜,拜父母三拜。之後是京族婚禮的最高潮,由新郎新娘合唱《結義歌》。最後,新郎新娘用托盤把檳榔敬獻給父母、長輩及眾賓客們。

禮畢,新郎新娘共入新房。新房內由一位公婆、夫妻、兒女雙全的婦女來鋪牀,邊鋪邊説“彩話”,以圖吉利,最後由新娘送給她一個封包以示謝意。當天晚上,新娘由陪嫁的姐妹陪着過夜。

8.回朝
  新娘到男家後的第三天,男家則將染紅的兩托盤(六斤)糯米飯、兩塊豬肉和兩隻雞,由新娘新郎帶往新娘家拜見岳父母,住一晚後回男家,叫做“回朝”。

京族中有一小部分羣眾信仰天主教。婚姻的制度和儀式均按照天主教的教規來進行。在教徒中允許自由戀愛,但也是要徵得父母同意方能結婚。按教例規定男二十歲,女十八歲才能結婚,沒有童養媳和早婚的現象。結婚日期除齋日外,均可以結婚。結婚儀式一般在教堂舉行。

男女結婚後,一般來説,夫妻感情是和睦的,但由於父母包辦婚姻以及其他原因,離婚的現象也是存在的。與複雜的訂婚、結婚儀式相反,離婚手續比較簡單。離婚時,若雙方同意,就由男方寫一張離婚書交給女方收執為憑即可。離婚書不能在屋裏寫,要到屋外的草坪上寫,寫完後把筆、硯一起扔掉。若是女方提出離婚,則由女方將男方“過禮”所花的費用或全部或部分退還男方;若是男方提出,女方就無須退還,但要男方出具離婚書,這樣她既可回孃家住,也司再嫁。

歷史上,京族羣眾對非婚生子女的處理是殘酷的。在一般情況下,都要把非婚生子女捏死,因為大家認為這是敗壞風俗的不光彩的事,非婚生子女不該生存。在萬尾村按規例還要罰款,並要女方指出該男子的姓名,一同受處罰。在山心村除處罰女方去遊村示眾外,還要女方殺豬給大家吃,大家吃完豬肉後,把豬骨頭向女方父母擲去,指責該父母管教不嚴,敗環風俗。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作為我國各民族婚姻的準則,京族傳統婚姻中的許多清規戒律都逐漸被廢除了。如父母包辦婚姻、童養媳、合年生、定彩頭等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歧視婦女的習俗律條,都逐漸消失了。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着京族社會開放程度的加大、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京族婚姻習俗和觀念日益更新。許多傳統婚姻禮俗在無形中逐漸消失,延續至今的傳統婚姻習俗,也已融進了新的內涵。如戀愛中大都不再“踢沙”、“擲木葉”,青年男女直接交談;婚禮中不用“藍梅”,也不遞送木屐或禮盤了。

但在結婚的時候依然唱歌成風,而且形式、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不但有京語、漢語粵方言民歌,還有漢語普通話和粵語流行歌曲。此外,傳統的婚禮儀式也朝着簡捷化改良,並融人了大量現代婚禮元素,穿婚紗、拍婚紗照已經成為現代京族年輕人的時尚。

TAG標籤:#京族 #婚俗 #獨具特色 #